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布 施


     佛法真義
  星雲大師現代詮釋 布 施
  2014/10/31 |
 


  文/星雲大師

在佛教,「六度」是人生度脫煩惱、成就佛道所實踐的六種修行法門。六度是一種「自度度他,自利利人」的修行,從發心度人,自己得度;從自度到樂意度人,自他得度是一體兩面的。

或許有人會問:自己都還沒有成佛、解脫,怎麼有能力去度人?其實,未成佛道先度人,是菩薩發心,菩薩在發心度人的過程中圓滿成就自己的佛道;因此,先度人,累積福德資糧,最後自己當然也就得度了。

所謂「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但一般人對於六度未能真正了解,只從膚淺的表面來認識,總以為佛教只是單單叫人要布施喜捨,要持戒自律,要忍辱負重,要精進不息,要枯坐入定而已;這樣的說詞,反而不能契合眾生的根機。其實「六度」不是這個意思,以下是我給予六度的新意,先說布施。

現在的人把布施侷限在金錢施捨,其實佛教對布施不是那麼狹隘的見解,布施是廣義的,所謂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布施,不光只是給錢,有錢出錢,這是初等的;比金錢布施再高一點的是出力,我願意布施時間、勞力、專業的技能或智慧,到寺院做義工。再者,你就算沒錢,也沒有時間做義工,沒關係,可以說好話,把善美之舉散播開來,這是說好話的布施。如果,你不擅言詞,那也不要緊,別人在布施、說好話、做好事,你能存好心,心生歡喜,功德是一樣的。

法布施呢?有人不明白道理,就布施佛法、道理給他,給他知識、教他技術。不過,錢財布施,人人都能接受,發心傳播佛法、道理給人,卻不見得每個人都願意接受。

無畏布施,就是讓他人不要恐懼、罣礙。例如,有人被欺負了,你主動向前,「沒關係,有我在,我來幫助你!」仗義而為,讓他不感到害怕,就是無畏布施。

假定我問:布施究竟是給人呢?還是給自己?

布施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真正受益的是自己。如同將種子播種到田裡,將來收成的當然是自己。布施又如佛經裡一個比喻,一棵尼拘陀樹的種子種在土裡,長大結果千萬棵;有種一收十,種十收百的利益。

布施也像深井汲水,你愈捨得提起桶水,給人灌溉,給人飲用,井裡的水就愈是源源不斷。

所謂「捨得、捨得」,能捨才能得,從布施中能捨去內心的慳貪,廣結善因好緣,自然能獲得無限的法喜和自在。

人生不要只看到黃金、白銀,比黃金、白銀更寶貴的還有布施溫暖、結緣的感動。布施不全然以金錢為主,我們說好話、讚歎他人、有慈悲心、隨喜隨緣、給人一個點頭、一個小小的招呼、一個隨手的幫忙,你能把歡喜、結緣布滿人間,這些人間的溫暖、美好,意義都勝過金錢的布施。


布施提問

問:如何行財布施?

答:布施不是比賽,不是你布施十塊錢,我就布施二十塊,而是要自己隨心、隨力,我的力量有多少,就盡我所能的去做。

要歡喜布施,不後悔、不懊惱,要布施有意義的、懂得量力而為,不會布施之後反而增加自己的困難。布施,是很歡喜的給人、幫助他人,就是樂施、喜捨,這是應該要提倡的觀念。

布施之後要能「三輪體空」,認識施者、受者及受施物三者的本體都是空,不起貪戀執著,這就是清淨的布施。

問:一般人比較重視財布施,再進一步是法布施。在《普門品》裡,觀世音菩薩又名「施無畏者」,如果我們要力行實踐,應該如何布施無畏呢?

答:世間上的財布施與法布施,無法相提並論。錢財布施以後就沒有了,但以佛法布施給對方,可以讓他終身受用不盡,所以法布施很可貴。

錢財布施給人,只能做一時的用途,不能長久;佛法的財富,卻能使人愈久愈需要依靠它。

說到觀世音菩薩,會聯想到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尤其他有一個名號「施無畏者」,說明觀世音菩薩對眾生不但布施慈悲、布施錢財物質,還讓人在精神上不會畏懼。

眾生的畏懼是很辛苦的,畏懼病苦、畏懼強權的欺侮、畏懼政治的壓迫、畏懼他人用計謀來陷害、畏懼明天的日子很難過,這時候如果一個有力量的人站出來說:「我支持你們,大家放心,你有困難來找我,我做你的後台,我會幫助你!」能夠讓人免於畏懼,就是布施無畏。

問:布施固然是很好,是否也有不如法的布施?我們應該如何行布施呢?

答:布施以後感到懊惱、捨不得、後悔,或者布施他人,卻看不起接受布施的對象;或者這個人的人格、道德不是很好,聽了別人的勸說,才勉強布施等等。總之,不是出自於心甘情願,或布施得很勉強,都不是如法的布施。

(摘自星雲大師《僧事百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