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七情六欲

七情六欲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不同的學術、門派、宗教對七情六欲的定義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說法都承認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通常的說法,六欲:色、聲、香、味、觸、法;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佛家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佛家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儒家的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醫家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七情的內容

《禮記 ·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佛教的“七情”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

七情是相對穩定的,是人與外界交流所表現出來的,指揮人與外界的互動。



六欲的內容

按照:“喜、怒、哀、懼、愛、惡、欲而得出 “喜、怒、哀、懼、愛、惡、六鐘慾望 類似文筆記載是一種增強探索興趣的方法。 那麼,什麼是六欲呢? 《呂氏春秋 ·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麼六欲到底是什麼東西?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註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慾望。

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於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慾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後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語,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緒、慾望等。



百度百科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
【原文】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提示】這是劉備臨終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勸勉他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好事要從小事做起,積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壞事也要從小事開始防範,否則積少成多,也會壞大事。所以,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
Baidu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荀子




意思就是說,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別人,掌握自己命運的人不抱怨天;抱怨別人的人則窮途而不得志,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志進取。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千玉經》(一)

《千玉經》(一)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佛萬千一,佛佛一條心。佛佛真法相,玉白當中黑。

用心禮我佛,我佛在心中。我佛在心中,亦不在心中。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法法無法,法無定法,方為如來。

心靜,心淨,心不動……方為如是。

佛之最高稱為“如”,何為如?!

如去如來,如如不動,呆若木雞,大智若愚……何為大智若愚?!

若愚者不愚,而愚者無智……

生命的原圖是什麼?如……

如又名之為佛口,是故古曰:

從佛口出,從佛口入……佛在哪?!

佛在心中,佛在目前,佛在無邊,佛在咫尺。

我今白髮三千丈,無須細語自思量。你今抱嬌夢中回,晶瑩玉白當中黑。

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是花是佛,是花作佛。

花開見佛,佛見花笑,花見佛哭……

修行修的是個空,修到仙前啥也無。

一切空空,兩手空空,更無一物獻尊堂。

修行就是覓祖,修至目前方見祖師意……

何為祖師意?

滿目青山無寸草,金毛獅子大家笑。一輪明月照九宮,白玉堂前敲大鐘……

且聽,玄龍曰:

沒有根的民族是絕望的;

沒有根的民族是空曠的!

文姬曰:得道者不為世俗所容,道心亦不容凡塵世俗。

小隱隱于山,大隱隱于世。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白居易的人生哲學



白居易的一生,學問好,名氣大,官位亦很高,留名後世,沒有人能夠和他比的,而他常想從政治舞臺上退出來,悠遊林下,不像蘇東坡,曾經吃了很多苦.

白居易享了一輩子福,臨老還享福,就因爲他學道,這從他一首讀《老子》後的七律 可以知道。原詩是:

吉凶禍福有來由,但要深知不要憂;

只見火光燒潤屋,不聞風浪覆虛舟。

名爲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

雖異匏瓜誰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他說,人生的遭遇,成功與失敗,吉凶禍福,都有它的原因,真有智慧的人,

要知道它的原因,不需要煩惱,不需要憂愁。



句中,引用了莊子“覆虛舟”的典故,他說,我們只看到世上富貴人家多 財潤

飾華麗的房屋,仍會被大火燒毀。卻從未見到空船在水上被風浪吞沒的,裝了東

西的船,遇到風浪才會沈沒,而且裝得愈重,沈沒的危險愈大。虛舟本來就是空

的,縱會翻覆,亦仍浮在水面,這是說人的修養,應該無所求,無所得,愈空虛

愈 好。孟子說:“富潤屋,德潤身。”

更指出,人世間“名”與“利”兩件事不宜貪求以免招災禍。可是現 代青年,

都在那裏拓展自己的“知名度”。要知道,“名”是社會的公器,孟子亦 說: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天爵”就是名氣。仔細研究起來,不管任何一種

名,如果太高了,不符實際,對於此人的人生與福祉,就會發生非常大的障礙,

如 “譽滿天下,謗亦隨之”,就是這個道理。



再如,大家都知道漢高祖名字叫劉邦,而著名的漢代“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叫劉

恒,漢景帝叫劉啓,知道的人就少了。可見“名”也者,也只是一時的空事而已

。 說到利,最具代表性,普遍爲人所求的,當然是錢,人人都想發財,錢愈多

愈好。除非在生命垂危時,寧可減少自己的財富,以挽救生命使之延續,可是當

生命救回來了,壽命可以延長了,卻又會貪財捨命,所謂“人爲財死”。白居易

說“利是身災”。人的錢多了,煩惱更大,錢與煩惱,如形之與影,且大小成正

比。清代的有名學者趙翼詩說:“美人絕色原妖物,亂世多財是禍胎。”他所指的

“美人” 不一定指女性,世間也有美男子。古人又說:“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

功名百世愆。” 這些都是有了很多的錢後,在生活上所表現出來的形態。有錢的

人家,全家都吃得 飽,穿得暖,錦衣玉食;可是,旁邊就有千戶人家,歪著眼睛

在看你,眼神中包含 了羡慕、嫉妒、怨尤、鄙夷,乃至於憤恨,這是人類的習性.


所以,白居易這首詩的結尾語說:“雖異匏瓜誰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世

界上誰不好名貪利?佛教勸人們絕對放棄名利,這是做不到的。老子就不然,他只

是教人“少私寡欲”,少一點就好了。所以白居易說,名利像匏一樣,實在好吃,

叫人絕對不要吃是做不到的,但是吃了以後,很有可能會拉肚子的。深懂了黃老之

道,那就是“大都食足早宜休”,不要吃得過分了,這就是老子之道在個人修養上

的基本原則。


選自《老子他說》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願世間有青天




作詞:黃霑


願世間 有青天 願天天也見太陽面


熱紅我心 曬黑我臉 教我在人世找美善


混濁成河 處處污染 退渾流 清風前線


望紅日發誓 雄姿英發 號召同路人 為人類建樂園


盡全部努力 丹心一片 為乾坤 開拓新鮮


更讓我心裡 天天見青天


願世間 有青天 願天天也見太陽面


熱紅我心 曬黑我臉 教我在人世找美善


掃盡塵寰 殺退污染 領導潮流 清風並肩


願同負責任 憑我誓言 號召同路人 為人類建樂園


共同努力 同將心獻 令乾坤 看盡笑臉


更讓我心裡 天天見青天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生死有命,富贵由天

生死有命,富贵由天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恩果

 

受人恩惠千年記,

得人花戴萬年香.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摘)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形像地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我從一本哲理書上看到的一段話,細細品味,覺得可以這樣來理解這段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孩子說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什麼事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陌生的,只有通過家人和老師來教育,他們才會認識事物。你告訴他這是什麼,他便認識了什麼,不會故意認錯,以致說1是1,說2是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一個小故事很能說明這點:一群大人在進行智力競賽,主持人出了“6+9等於幾”的題目,大家都想,智力競賽題目決不會就字面那麼簡單,結果誰都不敢立即搶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個幾歲的孩子說等於15,人們都向他投去異樣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他的答案正確時,人們才收回目光,並責怪自己的思想太複雜了,錯過了搶答的機會。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中年人說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多,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了,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時代,人們爾虞我詐,互不信任,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孩提時代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再輕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腦去認識這個世界。此時,人們看到的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以致出現了許許多多現代版的“指鹿為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這山,發現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淨,欲壑難填,永遠也沒有滿足的一天。有些人為名、為利、為美色絞盡腦汁,活得很累。其實,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樂便行,何必追求過高甚至不著邊際的標準呢!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種境界是針對老年人說的。步入老年,從崗位上退了下來,許多人都能認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後得到了什麼?有些人實現了理想,卻犧牲了健康;有些人積累了財富,卻失去了誠信。

善於反省的人才會最終達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認識到錢財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錢財再多,也是免不了要回歸自然的。因而千方百計發揮餘熱,為群眾辦好事實事,為公益事業添磚加瓦,為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再建新功,達到這種思想境界的人,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了。

寫到這裡,我想到了一段處世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這就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摘自《上海法制報》

逍遥游 - 莊子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面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北海有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幾千里,振翅飛翔起來,它的翅膀象掛在天空的雲彩?這隻鳥,海動時就將遷移而飛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的池。《齊譜》這部書,是記載怪異事物的。《齊諧》的記載說:“大鵬遷移到南海去的時候,翅膀在水面上拍擊,激起的水浪達三千里遠,然後趁著上升的巨大旋風飛上九萬里的高空,它憑藉著六月的大風而飛去。象野馬奔跑似的蒸騰的霧氣,飛蕩的塵土,都是生物用氣息互相吹拂的結果。天的深藍色,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因為它太遠而沒有盡頭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鵬從高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們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再說水聚積得不深,那末它負載大船就會浮力不足。倒一杯水在堂上低窪處,那末只有小草可以作為它的船;放只杯子在裡面就會粘住,這是因為水淺船大的緣故。風聚積得不大,那末它負載巨大的翅膀就會升力不足。所以大鵬飛到九萬里的高空,風就在下面了,然後才能乘風飛翔;背馱著青天,沒有什麼東西阻攔它,然後才能計劃著向南飛。
 

  蟬和學鳩笑話它說:“我一下子起來就飛,碰上樹木就停下來,有時候飛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哪裡用得著飛上九萬里的高空再向南飛那樣遠呢?”到郊外去旅行的人只要帶三頓飯,吃完三頓飯就回家,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去旅行的人,頭天晚上就要舂米做好乾糧;到千里外去旅行的人,要用三個月積聚乾糧。這兩隻飛蟲又懂得什麼呢?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六趣,大千


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六趣,大千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荀子《勸學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它把烤彎煨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再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多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幹、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慣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老是想著安逸。認真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薰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為妙之門。


道是不能用嘴巴說的,可以用嘴巴說的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了。名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稱呼的,可以用語言文字稱呼的就不是永久不變的「名」了。


無,是天地形成的最根本的開始;有,是萬物生成的來源。


所以常處於無,可以體會道深奧的道理;常處於有,可以觀察道在作用的廣大無邊。
無和有雖然名稱不一樣,卻都是從道為出發點,也都是一樣非常細微深遠的。細微深遠的最盡頭處,那就是所有道理一切的源頭,也就是道了。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為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有道德的人就像水,水能夠跟萬物融合卻不會跟萬物相爭,還能處在大家都討厭的低下地方,因為這些特性所以可以說水跟道很接近了。
有道德的人像水處在低下的地方一樣的謙虛,心就像水一樣的淵博沈靜,付出就像水滋養萬物一樣的不求回報,言行就像水照萬物的清晰一樣的有誠信,為政就像水能除垢一樣的有政績,做事就像水能方能圓一樣的有最好的功用,行動就像水能隨順外物變化一樣的順應時勢。有道德的人就像水的不爭,因為不計較所以就沒有怨尤。

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真實的話不動聽,動聽的話不真實。

有德的人不用言語來辯解;會用言語辯解的就不是有德的人。

智者知道自己的不廣博,自認廣博的人不是智者。聖人沒有私心,盡力的幫助人而自己也更充足,盡力的給別人而自己也更富有。

天道運行對萬物是有利而無害的,聖人的道是去給與而不跟人爭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終南別業

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神怡氣靜



    心若冰清,天塌不驚!
萬變尤定,神怡氣靜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見仁見智





               " 易" 道廣大,無所不包,見智見仁,理原一貫。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六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一切有為法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心理養生四要素

心理養生四要素

樂觀向上存善良

淡泊名利學寬容

開心快樂過每天

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一眼觀時千眼觀 一手動時千手動



一眼觀時千眼觀 一手動時千手動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輕囊方能致遠,淨心方能行久

輕囊方能致遠,淨心方能行久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生老病死

生是前世的造作,要去改進;




老是無常的定律,要去接受



病是必然的現象,要去承擔;



死是神識的流轉,要去面對。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苦樂人生


一、以捨為有。

二、以勤為富。

三、以忍為力。

四、以苦為樂。
明心網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以德為本

「注意!必得要成就自己,人最重要的是人格,以德為本,為政以德,沒有成就,就是德不足。有德必有成、必有後。」

 愛新覺羅、毓鋆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世界一家 愛無國界

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是對所有的人都像對自己親人一樣慈愛;「同體大悲」是將一切眾生看成人我一體,休戚與共、骨肉相連。這就是打破省籍、地域、國界、種族的「地球人」。

人間福報


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好自為之

詞目 好自為之




釋義 勸別人或自勉要好好地活下去或幹下去。

出處 清·王韜《淞隱漫錄·五·四奇人合傳》:“此時正大丈夫建功立業之秋,原勿以兒女子為念。行矣李君,好自為之。”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世界潮流


中山先生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2011年2月7日 星期一

千金難買早知道

啟思故事:千金難買早知道
http://www.epochtimes.com/b5/8/10/17/n2299695.htm

"千金難買早知道~~說再多都是馬後砲. 於事無補"



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人為善,福雖為至,禍以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這句話表達了事物發展的必然性。



《老子·五十八章》: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依。

清· 李漁《凰求鳳>》:歡娛未幾,被閒愁,無端侵入雙眉.要起沈痾,須分寵愛,難禁禍福相依。

這話表達了禍福無門,福與禍的來臨沒有一定規律;禍福相依,禍與福相因而生,互相轉化。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