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zhī zhī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ī ,shì zhì yě。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原句是---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學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全句的意思是:子路啊,告訴你對待知和不知的態度吧(即對待學問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句孔子名言,後世被用來提醒人們用老實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習氣。

還有另外一種解釋,看曾仕強教授的《易經​​的奧秘》中,曾仕強教授的意思是:我知道一件事是為了知道這件事的人而知道,我不知道一件事是為了不知道這件事的人而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曾仕強教授舉了一個孔子的學生和螞蚱打賭的例子,螞蚱說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學生說有四季,後來他們一塊問孔子,孔子看了看螞蚱,對他們說,一年有三季。螞蚱走了之後,孔子的學生問原因,孔子說,螞蚱活不過秋天,所以對他來說一年就是有三季,你跟他爭死還是有三季。所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意思應該是“知道某個知識”是為了“知道這個知識”的人/物。 (知之 為 知之),後半句同理。
告訴人們,要虛心學習,不要不懂裝懂。

編輯本段
讀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選自《論語·為政》

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作為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於說“不知道”。

孔子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不知道的事物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那麼中智以下的人當然不可能樣樣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認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種老實的態度,也是最聰明的態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宋代的大臣呂端,宋太宗稱他“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就是棄“小慧”而就“大智”的一個好例子。 《漢書》中張釋之為上林尉的辯護,也正是在這一點上來立論,從而得到漢文帝理解的。



古人質實,不尚智巧,言論未詳,事實先著。 ——宋·陸九淵《與朱元晦書》

出處

《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Baidu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波羅蜜

波羅蜜


依諸經論而有六波羅蜜、十波羅蜜、四波羅蜜等分別:


(一)六波羅蜜,又作六度,為諸部般若經之說。指大乘菩薩所必須實踐之六種修行。即:
(1)布施波羅蜜,又作檀那(梵 dāna,巴同)波羅蜜、檀波羅蜜,謂全然施惠。
(2)持戒波羅蜜,又作尸羅(梵 śīla)波羅蜜,謂全然持守教團之戒律。
(3)忍辱波羅蜜,又作羼提(梵 ksānti)波羅蜜,謂全然忍耐之意。
(4)精進波羅蜜,又作毘梨耶(梵 vīrya)波羅蜜,謂全然努力之意。
(5)禪定波羅蜜,又作禪那(梵 dhyāna)波羅蜜,謂心全然處於一境。
(6)智慧波羅蜜,又作般若(梵 prajñā)波羅蜜、慧波羅蜜、明度、明度無極,謂圓滿之智慧,係超越人類理性之無分別之智慧;依此則能行布施而完成布施波羅蜜,乃至修禪定而完成禪定波羅蜜,故為其他五波羅蜜之根本,而稱諸佛之母。








(二)十波羅蜜,又作十度、十勝行,為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四最淨地陀羅尼品等之說。六波羅蜜加如下之四波羅蜜,則為十波羅蜜,即:
(1)方便波羅蜜,又作漚波耶(梵 upāya)波羅蜜,指救濟眾生之巧妙方法。
(2)願波羅蜜,又作鉢羅尼陀那(梵 pranidhāna)波羅蜜,謂得智慧(即菩提)後,救濟眾生的殊勝之願。
(3)力波羅蜜,又作波羅(梵 bala)波羅蜜,謂能正確判斷所修所行的全然之能力。
(4)智波羅蜜,又作若那(梵 jñāna)波羅蜜,謂享受菩提之樂,並教導眾生得全然之智慧。








(三)四波羅蜜,為勝鬘經顛倒真實章等之說。即:
(1)常波羅蜜,謂全然永遠性之波羅蜜。
(2)樂波羅蜜,謂全然安穩性之波羅蜜。
(3)我波羅蜜,謂全然主體性之波羅蜜。
(4)淨波羅蜜,謂全然清純性之波羅蜜等,乃具足涅槃四種殊勝之特質(四德)。






(四)於密教,金剛界曼荼羅以大日如來為中心,稱位於東南西北方之四菩薩為 四波羅蜜,即東方之金剛波羅蜜、南方之寶波羅蜜、西方之法波羅蜜、北方之業波羅蜜等。此外,南傳之巴利語典籍,如所行藏(巴 Cariyāpitaka)、佛種姓(巴 Buddhavajsa)、法句經註(巴 Dhammapadatthakathā)等,亦立十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持戒(巴 sīla)波羅蜜、出離(巴 nekkhamma)波羅蜜、般若(巴 paññā)波羅蜜、精進(巴 viriya)波羅蜜、忍辱(巴 khanti)波羅蜜、真諦(巴 sacca)波羅蜜、決意(巴 adhitthāna)波羅蜜、慈(巴 mettā)波羅蜜、捨(巴 upekkhā)波羅蜜等。〔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華嚴經離世間品、大智度論卷五十三、俱舍論卷十八、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九、大慧度經宗 要、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一(智顗)、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上(良賁)、般若波羅蜜多經贊〕 p3445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術語)Pāramitā,又作波羅蜜多,播囉弭多。譯言究竟,到彼岸,度 無極,又單譯曰度。以名菩薩之大行者,菩薩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 諸法之廣遠,故名度無極。法華次第下之上曰:「此六通云波羅蜜者,並是西土之言,秦翻經論多不同。今略出三翻,或翻云事究竟,或翻云到彼岸,或翻云度無 極。菩薩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別二種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乘此六法能從二種生死此岸到二種涅槃彼岸,謂之到彼岸。因此六法能度通別二種事理諸 法之廣遠,故云度無極也。若依別釋,三翻各有所主。若依通釋則三翻雖異,意同無別也。」大乘義章十二曰:「波羅蜜者,是外國語。此翻為度,亦名到彼岸。 (中略)波羅者岸,蜜者是到。」俱舍光記十八曰:「波羅,此云彼岸,蜜多此云到。菩薩能到自乘所往圓滿功德彼岸處故。」智度論十二曰:「問曰:云何名檀波 羅蜜?答曰:檀義如上說。波羅(秦言彼岸)蜜(秦言到)是名渡布施河得到彼岸。復次此岸名慳貪,檀名河中,彼岸名佛道。」慧琳音義一曰:「播囉弭多,唐云 彼岸到,今迴文云到彼岸。」仁王經良賁疏上一曰:「言波羅者,梵語也。此云彼岸,對彼說此,此岸者何?於四諦中已起苦集而為此岸,未起苦集而為中流,涅槃 菩提即滅道諦而為彼岸。(中略)言蜜多者,梵語也。此具二義。離義到義,於生死中離此到彼。」






[佛光大辭典]
梵語 pāramitā,巴利語 pāramī 或 pāramitā。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脫之彼岸。又作波羅蜜多、波囉弭多。意譯為到彼岸、度無極、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薩之修行而言,菩薩之大 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稱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達涅槃之彼岸,故稱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故稱度無極。


梵語 pāramitā,有到達彼岸、終了、圓滿等義;巴利語 pāramī,則有最上的、終極的等義。諸家對波羅蜜之譯釋各有說法。據彌勒菩薩所問經卷八載,波羅蜜通於已到、當到之義,即佛為已到彼岸,菩薩為當到彼 岸。據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九載,到彼岸有三種之別,即:(一)隨所修行而達於究竟無餘。(二)入真如,以入真如為究竟,如眾流以歸海為終極。(三)得無等 果,無別果勝於此果。蓋菩薩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圓滿。又據解深密經卷四載,波羅蜜多有五因緣,即無染著、無顧戀、無罪過、無分別、 正迴向等。據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四載,波羅蜜有十七義,如修習勝利、無所著、無所見、無患累等。據大寶積經卷五十三載,有二十義,例如一切所知諸妙善法能到 彼岸、於菩薩藏差別法門正安住義等。


有關此岸、彼岸之說,各家亦異。據大乘義章卷十二之六波羅蜜項載,即: (一)生死為此岸,究竟涅槃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為此岸,平等無相為彼岸。據大品經遊意載,即:(一)小乘為此岸,大乘為彼岸。(二)魔為此岸,佛 為彼岸。(三)世間為此岸,涅槃為彼岸。又謂成論師以有相為此岸,無相為彼岸;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眾惑為此岸,種智為彼岸。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佛教

佛教從來不傷害別人也不會詆毀別人。對方信教不信教,都一視同仁的尊重,甚至視對方為自家父母。這就是靈魂的完美,沒有瑕疵。

  有不完美的佛教徒,但沒有不完美的佛教。你能夠依照奉行,你的靈魂將會變得完美。佛教的寬容慈悲博愛,可以比天空更廣大,佛教教育人永遠用慈悲面對敵人,到最後便沒有敵人。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中庸


中庸

添加義項這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中選擇瀏覽
1.漢語詞語2.文獻古籍

1.漢語詞語
中庸

目錄

基本詞義
英文釋義
詞意探源
中庸理論基礎
基本詞義

  .釋 義
[名詞]儒家的一種主張,意思是“執兩用中”,“中”不是中間的意思,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間找到中間的那一個,而是找到最適合的那一個,中庸之意其實就是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其中庸即為適合,也可以解釋為完美。或者在面對人,事,物的時候套用論語中所提到的這句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嗣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拼音】 zhōngyōng 【英文】 Moderate
  【詞 性】 名詞,形容詞,
  【褒 貶】 中性詞
  【近義詞】 不偏不倚
  【反義詞】 厚此薄彼、偏聽偏信
英文釋義

  Moderate:
1. Not at either end of a range of size, force, etc. but perhaps nearer the lower end than the higher.
釋義:不偏向尺寸、力量等等的任何一端,但是可能會更接近低的那一端;
翻譯:中等的,適度的,不很大的;
  2. Done or kept within sensible limits.
釋義:位於在合適的限度內,或在合適的限度內行事;
  翻譯:溫和的,有節制的;
3. Avoiding or not accepting ideas that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people; not politically extreme.
釋義:迴避或不苟同偏激之眾的意見,政治上不極端。
翻譯:中庸的,穩健的,不走極端的;
  4. Of average or less than average quality.
釋義:平均的或稍遜於平均水平的;
翻譯:普通的,平凡的,不算很好的
詞意探源

  (1)指平常的。猶言中材,中人。
  (2)指儒家的道德說教。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朱熹注:“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3)泛指謹慎、妥善協條的處事方法(用一個字形容為:政)。
魯迅《華蓋集·通訊》:“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
中庸理論基礎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 “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1]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什麼是玄學?


什麼是玄學?

發表於: 人文歷史, 舊文存檔| 作者: 謀萬世全局者


玄學這個名詞現在很流行,尤其是在港澳台地區。但很多人不知道玄學是什麼意思,包括什麼內容。本人半年前開始業餘研究易學與玄學。有些體會,下面先詳細分解是玄學是什麼。總之,玄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中國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晉玄學。 “玄”這一概念,最早見於《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王弼《老子指略》說:“玄,謂之深者也”。玄學即是研究幽深玄遠 問題的學說。魏晉人注重《老子》 、《莊子》和《易經》,稱之為“三玄”。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像等。魏晉玄學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簡言之,它是在漢代儒學衰落的基礎上,為彌補儒學之不足而產生的;是由漢代道家思想、黃老之學演變發展而來的;是漢末魏初的清談直接演化的產物。綜觀 魏晉玄學,其基本特點是:
①以“三玄”為主要研究對象,並以《老子》、《莊子》註解《易經》。
②以辯證“有無”問題為中心。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玄學貴無派把“無”作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統一性的基礎;崇有論者裴頠則認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為體。
③以探究世界本體為其哲學的基本內容。貴無派把“無”當作“有”的存在根據,提出了“以無為本”的本體論思想;郭象則主張獨化說,認為“有”是獨自存在的,不需要“無”作為自己的本體。
④以解決名教與自然的關係問題為其哲學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經》和《論語》,把儒道調和起來,認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現,兩者是本末體用的關係。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論,認為道家的自然與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表現出反儒的傾向。
⑤以“得意忘言”為方法。針對漢儒支離繁瑣的解釋方法,王弼、郭像等強調在論證問題時應注意把握義理,反對執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為其哲學的思維形式。玄學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與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維形式的基本特徵之一。

玄學就其哲學範疇來講,可稱其為形而上學,“形而上”簡單來說既是抽像出來的意思,玄學也便是對一些抽象內容以生動的方式方法進行解說和發展。

而就其盛行時代玄學亦可稱其為魏晉玄學,玄學產生於魏晉盛行於隋唐,這和當時的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繫,魏晉說白了就是三國演義那段時間,我們看著三國鼎立一會你打我,一會我打你的。要是生活在那樣的年代,可想而之,人們及當時的知識分子無不時刻存在朝不保夕的感覺,所以談學說易成為在當時社會茶餘飯後的主要活動,以此來暫時達到精神世界的滿足,迴避如此殘酷的現實。有一句話可以概括玄學的特色:隋唐精神,魏晉風骨。

這兩方面原因加在一起,注定玄學,既帶有神秘深奧的一面同時也有著滿足精神世界慰藉心靈的作用。

後來玄學的內涵被不斷擴充,不斷被後世方術家所充實。產生了包括山、醫、命、卜、相在內的五種體系,這些玄學體系的思想藉鑑於先秦的陰陽學說,而這些思想並不是直接借鑒而來的,主要是由於漢時道教的興起,在完善自己的思想體系的時候,除了引《道德經》為經典的同時,也把陰陽學說五行演德學說一起豐富起來,所以玄學同道教的淵源極為深厚,可以說都是國學思想組成和傳承的一部分。

山所包含的是修心養性、鍛煉身體的秘術,其包含玄典、養生、修密三部分的修習。玄典帶有最為深厚的哲學色彩,主要把兵家法家的思想同道家的理念融合為一,形成後世的黃老之學,利用此來參悟宇宙奧秘,人體機能。而養生即為氣功和道家的煉丹法。而修密則包括了符咒法、壓鎮法、祈星法、武術等,利用運動以及精神、意念的統一來提高身心境界的方法。也有秘術門派將山分為仙學、道法、幻術、御靈、兵陣五種方法。而其範圍不離上述三部分。

仙學部分原道協秘書長陳櫻寧先生作了完整的註釋,學習仙道,同禪宗、密宗、淨土宗之類佛教法門有很大的不同,仙道與其它方法不同之處的關鍵在於仙道多喜歡從“有”入手,而禪、密、華嚴宗之類首先喜歡強調的是“空”。釋家喜歡批評仙道法門, 說其“著象”,而一切有像都是虛幻的,都不究竟,其實一般佛教徒又那能知道仙道中所言的“妙有”的真實含義。當然,這種誤解學道的人有,就連佛教的一些大德也有〔比如當今的元音老人、南懷謹及其老師袁煥仙〕。

學仙必須先明“玄關”〔或曰“玄關一竅”〕,此竅可從心上說,也可從命上說,不同門派強調的重點是有所不同的。一般來講,內丹多注重由心性上說玄關,外丹則相反。內丹中“玄關一竅”在人兩眼之中,此為仙家所說的“天罡”之所在,下手之法,先把兩眼之光由外收入天罡所在,待有一絲感覺之後,再攝心入泥丸宮〔泥丸宮在天罡入內的腦中,相當於人體松果腺、垂體所在之處〕。心入泥丸宮之後,用心要輕、要虛,約百日,體內氣海會自然顯現,心氣自然相依,性命自然雙修。

道法,其實是運用時空的能力,作用如同魔術。但是它不是在道具上做時間和空間的文章,而是實實在在的左右時間和空間。此法須明守一之道,守一既守真意。 “真意”有二種作用:一對外可控制萬物,此為我們常說的特異功能;二對內可使丹田氣海顯現——於此再煉精化氣。

世傳的天元、與人元幾乎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完成氣化工作,氣化工作須藉外丹之力,但此法基本已失傳。修真之道其實既是收回陷於外面的一點靈光的過程,天元既是以全我內真混沌之體,補五行之缺,利用月華之盈; 人元既是以藉假求真之法,感召外來之真陽,利用星光之氖。即所謂玄丹和還丹之分。玄丹其氣升名曰玄珠能聽修者道證飛升,還丹其氣青黑名曰還陽丹修者註世長存,利用日精之蔽名曰黃婆金公,為修南宮列仙地元法還有流傳,為南宮許家。其實就是以武術氣功入道的法門。

說到“真意”其實就是人的“識神”;但“識神”卻不是“真意”;“真意”是“元神”中的“識神”,但“元神”卻不能自發產生“真意”;“真意”可做“元神”與“識神”二者交合的觸媒,但不會加入“交合物”中〔此既“太極涵三為一”之理〕。

幻術即是障眼法,是利用人心竅自帶的慣性起到迷惑的作用。人的五感都是帶有慣性的,把一些潛伏在你心中習以為常的原則加以利用,讓你憑空產生幻覺此類法多用在陣術,高層次可以把你不知道一些信息強加給你,讓你在即使沒有這方面經驗也會產生身如其境的感覺。多用在心咒術。御靈其實就是駕馭一些存在空間中能量精靈一類,傳至日本稱其為式神,東南亞稱其為養鬼,其實不過是方法和所駕馭靈體不同,其實質都是從我們老祖宗那偷學的。比如日本的式神為唐朝後期傳入日本陰陽寮。而養鬼極可能是下茅山蛋子和尚一支傳入東南亞與當地原始巫術的結合。

醫術也包括三部分。

方劑:使用藥物,根據表裡、虛實、寒熱,再應用古老的周易八卦來治療各種疾病一種方法。是中醫理論的主要來源而其原始形勢主要還在道教內流行,比如目前道協的武當掌門就保存很完整的八卦方。其在道協內部的刊物中發表產生和大的轟動,我手裡目前還有原稿。其他流傳於民間的就不得而知了。

針灸:以《黃帝內經》、《難經》辯奇經八脈、穴道, 用銅針刺穴道治療疾病的方法。針灸流傳於今種類五花八門,其用針走穴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因為針灸對我們年輕人來講實在博大精深,也並不是思想體系上停留在理論上的東西,需要大量實踐所與雖然我學過一套納甲針灸的方法,但是也僅略知一二。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針灸決不是大家想得那樣,一個武林高手隔著衣服就能認穴其準,穴位的面積非常之小,每個人具體位置也因體制各不相同,所以真正在針灸時找穴位要依據你身體的某些部位的長度,並沒有固定的量值,比如依據你手關節來找任督。

靈療:以催眠術、暗示法及集中精神意念。暗示的影響對個體而言是巨大,可能沒有實際體驗的人都想​​像不出其影響如何巨大。因為中國現在入世的方家還沒有誰能有那樣的堅定意志。所以國內還沒有其危害的傳聞。但是對其研究沒有停歇,人體遙控,遠距離遙視,一直都是各國特異功能研究的主要課題。

而命術有分為占星法和乾支法。

占星法包含的七政四餘、紫薇斗數、五星術、建除術。

七政四餘一術又名果老星宗,以星宮度數推算人命運。五星推命術所用星宿為七政即金木說火土日月七星及四餘紫氣,羅侯,計都,月孛來定人貴賤窮通,今星宮緯度多有改變,台北夏唯剛先生多年研究依師所傳弘揚此法。

紫微斗數相傳為陳摶老祖所創,是依紫微天府兩組一百多顆星依據人的出生年月日時定局排宮,來推測人的一生禍福吉凶。其流派很多,譬如白雲派,中洲派,四化派,崑崙派,洛陽派,江南等派,大體而言卻可分為南北二派,南派以星情,格局為主注重總體把握,配以活局運轉,用“三方四正”原理推運,北派以四化為牽引,重河洛九宮之氣數,精於細微的推斷,如能將二者合併可稱紫微為天下第一神數是也。

從斗數典籍來看多以手抄本居多,真正公開印刷流傳的斗數書籍只有清朝木刻《紫微斗數全集》和《紫微斗數全書》兩種,其中《全集》的價值比較高。 《全書》則因後人傳抄以改變了不少紫微的原貌,多有一些偽說,今世面流傳紫微之法多源於此書。民國時期的觀雲主人將紫微具體化,並根據自己多年心得寫了本《斗數宣微》,此書承先啟後,今本以少見之。如有愛好者試想學習除上幾本古書首推王亭之的紫薇書。

建除術起於西漢,現在早已成為文化遺跡,換句話失傳了,如今把它翻騰出來,並非有嗜古癖,而是,建除術實在對傳統以星辰干支來擇日的學說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巨大影響。如今建除術可以在六爻中見到,還有南朝宋鮑照所做的建除詩,二十四句五言詩。

干支法既是比較熟悉的看八字,所謂八字既是你出生年月日時用乾支代表的八個字。八字中帶有強烈的五行學說,可以說是建立在其學說的基礎之上的。四柱中命的部分典籍最多,重要的古籍有:《淵海子平》、《三命通會》、《窮通寶鑑》(又名欄江綱)、《滴天髓》、《神峰通考》、《鐵板神數》、《河洛理數》、《子平真全》、《子平粹言》等等。

鐵板神數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由陳鼎龍,馬川兩位先生的弘揚,世人於是大行其術,此數相傳為北宋邵康節先生所傳,有鐵板定釘之說。但今人只是得破解之法的一部分而已,尚不見有人完全的能破解此數。邵子神數亦傳為邵康節先生傳其子邵伯溫之數,又有洛陽派鐵板之說。今邵氏後人有會此術,乃為正宗。此二數皆以生辰八字化卦數,考時定刻定人命運軌跡猶如神斷,其六親推斷之神使後人著迷。

八字流派眾多,古籍今著更是汗牛充棟,各著作各有千秋,雖須博覽,但要把握住其神, 學其根本,注重形成自己一套理論方法。

還有目前比較流行的姓名學,我認為應該歸為八字範疇,而不是占卜裡面的測字,姓名學同測字區別很大,在實際應用中更多的是考慮命主的五行用神,數理吉凶。比如看八字的時候用神主要是仰扶的作用,不管喜忌關鍵是對命主有益,而命名的時候應該堅持喜用神。

占卜有的很常見,比如六爻,金錢卦,馬前客。當然也有較為神奇的三式,即太乙、六壬與奇門。

六爻起源於漢代京房易,又名火珠林,歷來廣為流傳,是大宗預測法其代表著作也很多:《卜筮正宗》、《增刪卜易》、《易冒》等。其中野鶴老人的《增刪卜易》可謂經典之作。其獨特的裝卦納甲方法,可以讓不會五行易學知識的人也能學會。民間尚有大衍卦,小衍卦之法,其理論多來源於河洛理數。學到六爻不可不說《易經》,因為二者淵源頗深。易原有三種:《連山》、《歸藏》和《周易》。目前的保存下來的《周易》因為是經過孔夫子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首得以流傳至今,古時為文人的哲學教科書,亦視之為一種遊戲。

梅花易數,簡便易學易用,是邵康節觀梅所悟,廣在民間流傳。實為心易之法。
測字是一個看似非常神奇的預測方法,實際上,測字內中是十分複雜,因人而異,各不相同,有的察顏觀色,有的利用特異功能遙視(即天眼)。歷史上都有證據可循,譬如流傳至今的英耀賦,既是一本用來算命作弊的書。江湖之術,騙局防不勝防,封建社會這種騙局團伙也或多或少摻雜進占卜算命的行業當中,這些糟粕必須剔除。

奇門遁甲、六壬術和太乙數是三大秘術被尊為方術界的無上法門,得窺一二,興之。其他占卜術只能在一定文化層次和區域內流行,並以面貌全非,與本來大相徑庭,而這幾種方術,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它們都是據《易》卦、《洛書》、星象五行之理化合於乾支,即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時空來預測人事吉凶斷禍福解疑難的術數,很值得深究。

看相分為手相、面相、體相、摸骨、痣相等。相學主要以徽派為主又有粵,川, 陝,魯之分,各地相法不一。自從宋代相學名著《麻衣相法》面世後學此術者頗多,流下的相學故事也很多,明代袁柳莊父子又撰《柳莊相法》,尚有《水鏡神相》、《鐵關刀》、《金較剪》、《燕山相法》、《大清相法》至清《相理衡真》是為大成,民間尚有很多相學書籍,在此不一一列舉。

相地既是古時的堪輿術,分為看門井灶的陽宅相法與看龍穴砂水向的陰宅相法,一般稱為風水術,主要分為形式派和理氣派。其著作已郭璞的《葬經》為代表。現代流傳的有玄空,飛星,八宅等學說還有倒仗等,還包括擇吉總之相地博大精深實難一言以蔽之。風水之術,青囊奧語,自來占卜算命為求一順字,唯此相地之道求其逆也,同金丹之道異曲同工,同為查其玄機奧妙,沒有悟性者,一輩子也是分水匠,根本沒有那麼多風水大師。

今我所舉實為滄海一粟,我相信民間流傳很多玄學方術我沒有見過,但是都是玄學的一部分。要實事求是的正確對待,不應該一概而論。

三玄之首的易經,在當代有了重大發現:使古老的易經由平面走向立體,2007年,一部周易像數學專著<乾坤譜>揭開了易經的玄妙之處.

<乾坤譜>已將<周易>推向立體研究階段。

在乾坤譜中,周易八卦的立體坐標分別是:
乾:x=1,y=1,z=1
巽:x=1,y=1,z=0
離:x=1,y=0,z=1
兌:x=0,y=1,z=1
震:x=0,y=0,z=1
坎:x=0,y=1,z=0
艮:x=1,y=0,z=0
坤:x=0,y=0,z=0

乾坤譜解釋了周易中的數學原理,證明了周易中蘊涵了一定的科學性.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所發明的八卦竟然與今天的立體坐標相吻合,玄妙之處,非同尋常。

玄學,是力量的源泉。愛的根源。中華文化的精髓。



作者: 謀萬世全局者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三十六計與管理


上篇古三十六計與管理
  第一計瞞天過海
  第二計圍魏救趙
  第三計借刀殺人
  第四計以逸待勞
  第五計趁火打劫
  第六計聲東擊西
  第七計無中生有
  第八計暗渡陳倉
  第九計隔岸觀火
  第十計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渾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假癡不癲
  第二十八計上樓抽梯
  第二十九計銀樹開花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下篇續三十六計與管理

  第一計未雨綢繆
  第二計攻心為上
  第三計先聲奪人
  第四計先發製人
  第五計後發製人
  第六計扮豬吃虎
  第七計請君入甕
  第八計以夷制夷
  第九計投石問路
  第十計殺雞儆猴
  第十一計一鼓作氣
  第十二計狐假虎威
  第十三計網開一面
  第十四計緩兵之計
  第十五計將計就計
  第十六計舍車保帥
  第十七計借題發揮
  第十八計破釜沉舟
  第十九計明知故昧
  第二十計一箭雙雕
  第二十一計虛張聲勢
  第二十二計異為己用
  第二十三計裡應外合
  第二十四計明槍暗箭
  第二十五計拔旗易幟
  第二十六計棋走險著
  第二十七計持盈保泰
  第二十八計引蛇出洞
  第二十九計引而不發
  第三十計以長擊短
  第三十一計以屈求伸
  第三十二計以靜制動
  第三十三計以柔克剛
  第三十四計恩威並施
  第三十五計奇貨可居
  第三十六計激將計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諸葛武侯乩文

天運癸酉年十二月十五、十六日
公元一九三四年元月廿九、卅日 降於粉嶺蓬瀛仙館
本作品收錄於:《工商日報

天數茫茫不可知 鸞臺暫說各生知 世界干戈終爆發 鼠尾牛頭發現時
此次戰禍非小可 鳶飛魚躍也愁眉 天下生靈西復東 可憐遍地是哀鴻
屍填溝壑無人拾 血染山河滿地紅 天下重武不重文 那怪環球亂紛紛
人我太陽爭北土 美人東渡海波生 十四一心人發奮 水去西方啟戰爭
晉有出頭寧坐視 中央生草不堪耘 切齒讎仇今始復 堅固金城一旦傾
除非攜手馬先生 馬騰四海似蘇秦 游說辯才世罕見 掉他三寸舌風生
得與聯軍說事因 東人首肯易調停 青天白日由西落 五色旗幟向東生
二蔣相爭一蔣傷 兩陳相遇一陳亡 東土不如西土樂 五羊風雨見悲傷
水巷仍須是樂邦 諸生不用走忙忙 錢財散盡猶小事 性命安全謝上蒼
今宵略說言和語 留與明宵論短長

紅日落完白日落 五星燦爛文明國 中山傾頹草木殃 豺狼虎豹同一鑊 (工商日報版本是「青天白日由西落 五色燦爛文明國」)
兩重火土甚光明 士農工商皆有作 木子楊花真武興 小小天罡何足論
強反弱兮弱反強 王氣金陵黯然盡 故都陜地聚英華 文物衣冠頭尚白
氣運南方出豪傑 克定中原謀統一 佳人絕色自西來 弄權竊國氣驕逸
狐兔成群功狗烹 倒亂君臣誰與匹 太陽沉去霧雲收 萬國低頭拜彌勒
治亂循環有定時 根樹生枝惟四七 老人星出現南方 紀念化為公正堂
西南獨立曇花現 飛虎潛龍勢莫當 聯軍東指成一氣 劍仙俠士有奇秘
水能剋火火無功 炮火飛機何處避 此是陰陽造化機 土意發明成絕技
稱雄東土日己終 物歸原主非奇事 此時國恥一齊消

四海昇平多吉兆 異術殺人不用刀 偃武修文日月高 三教聖人同住世
群魔妖怪豈能逃 可嘆草頭燒不盡 野外春風吹又生 宮門拔劍除奸佞
白頭變作赤頭人 田間再出華盛頓 造福人群是真命 此人原是紫微星
定國安民功德盛 執中守一正乾坤 巍巍蕩蕩希堯舜 百年世事不勝悲
誠恐諸君不及見 好脩功果待來生 將相公侯前世善 或是星辰下界來
或是神仙搖一變 或是前生因果大 當然轉世功名顯 山人復對諸生談
續上前文同一線 千年萬載事悠悠 縱使神仙難預算 略將一二說君知
酬答諸生還了願 山人告別返西川 來年再會諸生面 諸君各自顧前程
好向靈山勤修煉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步虛法師之預言詩



步虛法師之預言詩(宣化上人講)

清光緒三十年,甲辰 正月初七 日,北京白雲居士高靜涵取友扶乩,請得隋朝天臺山  步虛和尚(又作步麈真君)降乩。
係由當時起,預言未來百年大事,約自宣統就位之年己酉始,至民國九十七年戊子止。

雲暗暗  霧愁愁 龍歸泥土塑獼猴 三
兒童三載福
月下無主水空流 萬頃煙波一旦收
                  (清亡於宣統)

君作祖 質彬彬 萬里長虹破浪征 黃鶴樓中吹玉笛
   (孫文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
八方齊奏凱歌吟 旌旗五色換新新
                  

吉士懷柔 三十年變 豈凡人哉 曇花一現
            (袁世凱稱帝)
南北東西 龍爭虎戰 七八數定 山川初奠
           (軍閥混戰至民國十五年)

干戈起 逐鹿忙 草莽英雄將出山 多少枕戈豪傑士
    (蔣委員長北伐統一)
風雲際會到江南 金陵日月又重光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

細柳營中 群雄豪飲 月掩中秋 酣醉未省
雙獅搏球 一墜其井 紅粉佳人 面映櫻景
           (西安事變)

瀛洲虎 渡海狼 滿天紅日更昏黃 莽莽神洲傷破碎
    (日本侵華)
蒼生到處哭爺娘 春雷乍響見晴陽
                   (春雷-原子彈)

春雷乍 豎白旗 千萬活鬼 哭啼啼 石頭城中飛符到
  (日本鬼子投降)
又見重整漢官儀 東山又有火光照
                   (國共戰開始)

日月蝕 五星稀 二七交加掛彩衣 野人舉足迫金虎    (毛嬴中共建國,庚寅1950年韓戰)
遍地紅花遍地飢 富貴貧賤無高低
                   (文化大革命政治運動下的經濟蕭條)

二七縱橫 一牛雙尾 無復人形 日行恆匭
             (毛、朱)
海上金鰲 玄服律呂 鐵鳥凌空 東南盡燬
             (金鰲指台灣,台海戰爭)
 
紅霞蔚 白雲蒸 落花流水兩無情                     (同金陵塔碑文-紅花開盡白花開)
四海水中皆赤色 白骨如丘滿崗陵 相將玉兔漸東升
   (坐看境外血如泥)

棺蓋定 功罪分 茫茫海宇見承平 百年大事渾如夢
南朝金粉太平春 萬里山河處處青

世宇三分 有聖人出 玄色其冠 龍彰其服             (推背圖44紫微星再出)
日月復明 處治萬物 四海謳歌 蔭受其福
             (中華明國-邦聯)

赤鼠」和「金蛇」年將是中國統一的關鍵時刻!
中國統一之年就等看「布虛和尚」的預言:「有聖人出,玄色其冠,龍章其服」。
即是「黑龍壬辰2012年 or「火龍」丙辰2036年。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無間道


無間道來源於佛曰:“受身無間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 

無間道(無間地獄)是《法華經》、《俱舍論》、《玄應音義》等佛經裡“avicinar aka”的新譯,舊譯為“阿鼻地獄”,是佛經故事中八大地獄中最苦的一個,也是民間所謂十八層地獄中最抄底的那一層。另有影視作品以此為名。

凡被打入無間地獄(無間道)的,永無解脫希望,要經受五種無間。
第一“時無間”,無時無刻不受罪。
第二“空無間”,從頭到腳都受罪。
第三“罪器無間”,各式各樣刑具無所不用。
第四“平等無間”,用刑不論男女均無照顧。
第五“生死無間”,重複死去無數回還得繼續用刑。
  
八大地獄之第八。音譯阿鼻或阿鼻旨。依佛典所載,此地獄位於閻浮提地下二萬由旬處,墮此地獄之有情,受苦之狀,在《長阿含經》卷十九有詳細描述:

  ‘緣何名無間地獄?其諸獄卒捉彼罪人,剝其皮從足至頂,即以其皮纏罪人身,著火車輪疾駕火車,輾熱鐵地周行往返,身體碎爛皮肉墮落,苦痛辛酸萬毒並至,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是故名為無間地獄。復次無間大地獄有大鐵城,其城四面有大火起,(中略)罪人在中,東西馳走,燒炙其身,皮肉焦爛,苦痛辛酸,萬毒並至,(中略)其中罪人舉目所見,但見惡色;耳有所聞,但聞惡聲;鼻有所聞,但聞臭惡;身有所觸,但觸苦痛;意有所念,但念惡法。又其罪人,彈指之頃無不苦時,故名無間地獄。 ’

此獄與黑繩、等活等八大地獄,各有十六小地獄。即∶鳥口處、一切向地處、無彼岸常受苦惱處、野幹吼處、鐵野乾食處、黑肛處、身洋處、夢見畏處、身受洋苦處、兩山聚處、吼生閻婆巨度處、星鬘處、苦惱急處、臭氣覆處、媭鍱處、十一焰處。

依佛典所載,凡造五無間業,或破壞神祠、寺塔,或鬥亂誹謗聖眾者,死後將墮此無間地獄。此間有情,壽量一中劫。

關於'無間'一詞之意義,依《翻譯名義集》卷二所述,共包含五義。
即(一)趣果無間,捨身生報故;
(二)受苦無間,中無樂故;
(三)時無間,定一劫故;
(四)命無間,中不絕故;
(五)形無間,如阿鼻相,縱廣八萬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滿故。 ’

然《俱舍論》卷十一則僅說二義,
即(1)於其中受苦無間;
(2)於其中無樂間苦,故名無間。

◎附1∶《大毘婆沙論》卷一一五(摘錄)
  
問∶如說能取無間地獄果,何故名無間地獄耶?答∶此假立名,假立相,不必如名悉有其義。又此地獄,亦名無間,亦名熱鐵猛焰熾然攢射支體,亦名常於六觸處門受諸苦惱,亦名自受業所招苦。復有說者,以於此中,無間無隙,可令樂受暫現在前,故名無間。

問∶餘地獄中,為有歌舞及飲食等喜樂事耶?
答∶餘地獄中,雖無異熟喜樂,而有等流喜樂。如施設論說∶等活地獄,有時有分,涼風暫吹。或聞如是音聲唱言∶等活等活。時彼有情,忽然還活。肢節血肉,平復如本,暫生喜樂。無間地獄,無如是事,故名無間。復有說者,生彼有情,其數甚多,無間無隙,故名無間。此說不然,所以者何?上品惡行,生彼地獄。世間有情,不皆能起上品惡行。如要修習上品妙行,方生有頂。世間有情,不皆能起上品妙行,是故生有頂者少。生無間者,亦爾。故彼非說。問∶若爾,云何名無間?答∶依異熟果,說名無間。以諸有情,造大惡業,生彼地獄,得廣大身。一一身形,悉皆廣大。遍彼多處,中無間隙,故名無間。

◎附2:【無間道】梵語a^nantarya-ma^rga,巴利語a^nantarika-magga。
指開始斷除所應斷除之煩惱,而不為煩惱所障礙之修行,由此可無間隔地進入解脫道。又作無礙道。四道之一。乃正斷除煩惱之位,生起於加行道之後,而在解脫道之前。俱舍論卷二十五(大二九·一三二上):'無間道者,謂此能斷所應斷障。 ’

凡煩惱皆於無間道斷除之,於見道十五心中,八忍皆屬於無間道。又修道所斷之惑,於九地各有九品,故能治之無間道亦各有九品。
其中,斷除有頂地第九品惑之最後無間道,稱為金剛喻定。
無間道通於有漏、無漏,然唯有頂之斷惑屬於無漏,而不通於有漏。又於有漏之六行觀,緣'上地'之諸有漏法,觀靜、妙、離等三行相之一,稱為解脫道;緣'下地'之諸有漏法,觀粗、苦、障等三行相之一,稱為無間道。
無間道以斷惑(斷煩惱之種子)為目的,解脫道以證得真理為目的,因無間道之斷惑仍殘留習氣,至解脫道時,捨此而證寂滅之理,此稱為無間道斷、解脫道舍證。
又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二,於說明了相等七種作意與四道之相攝中,以遠離、加行究竟果等二作意攝於無間道中。 〔大毘婆沙論卷九十、俱舍論卷二十三、順正理論卷六十三、成唯識論卷九〕(參閱'六行觀'1263、'四道'1789) 

另釋:無間道乃言為權力、生存、金錢而互相出賣、互相爭鬥,立於黑白道之間。

無間


無間

 
  1.沒有空隙。指極微小處。
  2.指精微的義理。
  3.不斷;不分。
  4.沒有隔閡;關係極密。
  5.指沒有疏遠;不要見外。
  6.​​無可非議;無懈可擊。
  7.即無間地獄。

「無間」,梵名Avici ,音譯作阿鼻;為八熱地獄之第八,為最苦處。位於南膽部洲(即閻浮提)之地下二萬由旬處,深廣亦二萬由旬,墜此地獄之有情,受苦無間斷。
凡造五逆罪(即:殺母、殺父、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之一者,死後必墜於此。

編輯本段
典故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載,無間(即阿鼻地獄)以「五事業感」,故稱之。即「無間」之義有五:
  1.趣果無間--命終之後,直接墜此獄中,無有間隔。
  2.受苦無間--一墜此獄,直至罪畢出獄,其間所受之苦無有間斷。
  3.時無間--一劫之間,相續而無間斷。
  4.命無間--一劫之間,壽命無間斷。
  5.身形無間--地獄縱橫八萬四千由旬,身形遍滿其中而無間隙。

  「無間道」為四道之一。四道是指斷除煩惱、證得真理的四種過程;依此可證得涅槃果,為一切佛教修習方法之慨括。四道即:

  1.加行道(又稱方便道)--於無間道之前,為求斷除煩惱,而行準備的修行。
  2.無間道(又稱無礙道)--直接斷除煩惱的修行,由此可無間隔地進入解脫道。
  3.解脫道--已自煩惱中解脫,證得真理,獲得解脫的修行。
  4.勝進道(又稱勝道)--於解脫之後,更進一步行其馀之殊勝行,而全然完成解脫;或滿足斷惑,而作觀察的修行。

凡煩惱皆於無間道斷除,於見道十五心中,八忍皆屬於無間道。又修道所斷之惑,於九地各有九品,故能治之無間道亦各有九品。
無間道以斷惑(斷除煩惱的種子)為目的,解脫道以證得真理為目的;因無間道的斷惑仍殘留習氣,至解脫道時,捨此而證寂滅之理,稱無間道斷、解脫道舍證。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平常心




「平常心」是什麼?就是做人的一種修養。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生活中,人性充滿貪瞋痴,性急浮躁,背信棄義,見利忘恩等有悖於平常心的舉動,沉迷人性,平常心似乎離開人們越來越遠了。只有大智慧的人才有此平常心,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容乃大,無欲則剛。自古至今有成就者,對好景不過分樂觀,對逆景不過分悲觀,如宋朝范仲淹所說,「不以物喜,不以物悲」。這就是平常心的真實寫照。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平常心平靜安然、明智祥和,以此超然的心態來看待苦與樂,用平和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一切挑戰,所謂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善用平常心,人生將會變得更加隨順從容,使人不斷進步,因為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要戰勝自己就先要認識自身的缺陷,沒有平常心,就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又如何完善自我呢?

唐朝的馬祖道一禪師,繼承六祖慧能大師的思想,發揚並提倡「平常心是道」,記載於馬祖禪師語錄中有:「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只在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是指人的身口意三業修行,即是身心的活動,心行清淨,觸類即是道。因為人是生活在萬類當中,故吃飯、穿衣、睏覺乃至大小二便,這些日常生活細節,都是在修行。慧海禪師曾回答弟子所提問:「你能夠活得如此瀟洒自在,修行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答曰:「如果說一定有,那我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吃飯時吃飯,其他什麼也不想,睡覺就睡覺,所以輕鬆自在,從來不做噩夢。所謂飢來吃飯、睏來眠,熱時取涼、寒冰向火,行、住、坐、臥一切隨緣,沒有分別嬌飾,這就是本來清淨自性心的全然顯現,修行者的根本目的。」可惜世間的芸芸眾生,著意追求客境,吃飯時有百種須索;睡覺時又千般計較,漸漸喪失了平常心,把他變為一顆反常心、異常心。所以不要忽視日常生活中任何一種修行過程,要多方運用以取其道,久而久之便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於此中體會出法味。許多高僧大德們都在吃飯穿衣、擔柴運水等日常生活中修行,如六祖慧能大師從舂米開悟;百丈懷海禪師堅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此禪風;趙州禪師則常教人洗缽去、吃茶去。此等公案,不勝枚舉。所以說生活細節是修行人著力之處,「平常心是道」這句話確實影響後人深遠。

人生道路坎坷,苦與樂相隨,學會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雖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但能調整自己的心態,要去除偏狹和狂傲,浮躁與虛華,處處表現出豁達的心胸,是一種難得的做人境界。關鍵在於無論身體在做什麼,心也在做什麼,做每一件事時,以輕鬆平靜的心態,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才有好的效果。待人處事都用平常心,那麼無論在那裡,那裡就是修學的好道場。我們應以平常心來面對人生,腳踏實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預言詩


棺蓋定 功罪分 
茫茫海宇見承 
百年大事渾如夢
南朝金粉太春 
萬里山河處處青
世宇三分 有聖人出 玄色其冠 龍彰其服           
日月復明 處治萬物 四海謳歌 蔭受其福


稱雄東土日己終,
物歸原主非奇事﹔
此時國恥一齊消,
四海昇平多吉兆。
異術殺人不用刀,
偃武修文日月高﹔
三教聖人同住世,
群魔妖怪豈能逃。
可嘆草頭燒不盡,
野外春風吹又生﹔
宮門拔劍除奸佞,
白頭變作赤頭人。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净空老和尚讲大经解:

...所以世間聖賢給我們定的標準,倫理道德。中國人的老祖宗,我們有理由相信一萬多年之前就懂得倫理道德的教育。孔子距離我們現在二千五百年,中國有文字是黃帝時候發明的,黃帝到現在四千五百年,四千五百年之前沒有文字,有傳說,世世代代老祖宗的教誨一代教一代,我們相信老祖宗所傳的決定不會錯誤,因為至理名言非常簡單扼要,它不複雜。倫理的教學,道德的教學,絕對不是從孔子開始的,孔子往前面推兩千年,黃帝的時代,黃帝開始在教了,就是教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相信黃帝之前老祖宗世世代代也在教,不過那個時候沒有文字,只是口傳。五倫,五句二十個字,能傳錯嗎?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二十個字,五句,一句四個字,我相信傳一萬年都不會傳錯,十萬年也不會傳錯,它簡單。五常就更少,五個字,仁義禮智信,重要!四維只四個字,禮義廉恥,八德是八個字,孝悌忠信仁愛和平。上古時代古聖先賢教人民教什麼?就教這個東西,人人都懂,人人都學,人人都能做到,所以真的是千年萬世長治久安,社會有秩序,人們的思想行為正常,一點都不亂。現在這個社會整個世界一團混亂,地球上災變這麼多,活在這個世間的人活得這麼痛苦,什麼奇奇怪怪的病都出現了,這什麼原因?反常!諸位要知道,倫理是常道,就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五常、四維、八德是常道,違背了,災難就現前,你能夠遵守,天下太平,健康幸福是這麼來的。這些是真實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叫做善巧方便。



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每個人都有專屬的守護靈和指導靈?

每個人都有專屬的守護靈和指導靈?書名:我在人間與靈界對話




作者:宇色(李振瑋)



對於守護靈與指導靈,我有許多的疑惑與不解,所以曾向祂們詢問,何謂守護靈與指導靈?結果得到這樣的答案:



「守護靈的產生是來自於信仰之力和對人世間道德品行,一個人如果想盡力辦好為人子、為人父母等角色,或是虔誠於某一宗教,守護靈便會因我們的念而產生。守護靈的角色就如同人與影子一樣,當我們正念愈強時(光),守護靈的能量和輔助我們的能力便愈加明顯(影子)。這裡要強調的是,守護靈既不具有神格,也不算能是一個完整靈或神,守護靈的產生與否、能量頻率高低,決定於當事者心念,如果以為拜的神祇多、跑的宮廟愈頻繁,守護靈的靈格就會愈高,這完全不合邏輯。



如果一個人,能夠盡好人世間應盡之本分,所產生之守護靈靈格、能量頻率絕對不輸有宗教信仰之人,不要以為信仰與守護靈有絕對關係,應該是說,心力才是決定守護靈產生與否。守護靈的產生是一種非常自然的大自然運作法則,你使力於某一點,另一點一定會受壓是一樣的意思,它沒有太高深的道理。守護靈無法像高靈(仙佛)一樣擁有能量去淨化空間、改變能量場以及讓我們心想事成,神明,並不單單所指你們在人世間所拜的偶像,真正的仙佛其實並不在我們能見、所想的空間,就好像太陽一樣,你們所拜的神祇只是大太陽所投射出來的光,光只是佔太陽能量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份,離太陽本體尚遠。因此與其說是守護靈,隨身靈一詞或許更恰當,隨身靈讓我們不受其他低等靈、外靈的干擾,讓我們在做事上,看的角度、思考的切入點能更透徹。」



守護靈的產生與我們心念有關係,有時守護靈會是我們今世或過去世的親人、友人等。每一個人都有守護靈嗎?不一定,一個懂得做好本份,從內心升起愛心、慈悲心與助人之心的人,自然會有所謂的守護靈與我們同在,這與拜拜並無關係。守護靈守護著我們不受外靈干擾,在生活中能得有更多的直覺力開啟我們對於人生不同的觀點。



有些在世時擁有一顆善心的靈體,當它們因為「執著」於累世所修習的功課時,在靈界就會一直鑽研這份技能。如果這個人他(靈體)希望透過某一個人世間的人,完成它未完成的功課,而此人在今世,又能夠與靈體相通(理念、觀念、看法),那便容易吸引這位指導靈的到來。從這點你可以看出來,如果一個人在人世間擁有許多技藝,比如哲學性的思考邏輯、繪畫方面的技巧、口若懸河的演講等,那就可以猜出,這個人是擁有許多在以上方面有所專長的的指導靈在指導。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






【前言】



  一般人認為宗教不外乎是勸人修善,因此只要心存善念即可,不一定要修行學佛。然而,世間善惡的標準不一,隨著時代、民族、文化、宗教、思想的不同,對善惡的判定也有所不同,莫衷一是。所以佛垂慈訓,以五戒十善為做人處事的準則,以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進而超凡入聖。



  



【五戒】



  佛陀制戒,目的在防非止惡。五戒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為一切佛戒之基石,不論出家或在家皆應遵守。若欲來生得保人身,今生就須淨守五戒。受持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法善神守護,若能受持滿分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法善神守護。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成就,即可解脫。因此持守五戒,具有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成佛種智之殊勝功德。



一、不殺生



  「生」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論胎卵濕化,大小貴賤,無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殺則奪其生命,仁者所不為。故《詩經》稱讚文王,德及鳥獸昆蟲;孔子亦言「勝殘去殺」;佛法以慈悲為根本,視一切眾生如己子,故主張戒殺,不但不殺生,亦不教唆他人殺生,更不從事販賣獵具、魚網等間接助殺之行業,並且積極護生、救生,令一切眾生皆能遠離怖畏,獲得安樂。



二、不偷盜



  不與而取,即為偷盜。凡非吾人所有,一針一草悉皆莫取;若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手段獲得,即是偷盜。學佛之人應當布施,濟助一切眾生,豈能貪心不捨、損人財物?是故佛法戒偷盜。



三、不邪淫



  男女交合,謂之淫欲。佛門四眾弟子中,出家眾冀求無上聖道,應斷欲絕求,故不淫欲。若在家眾,除了夫婦關係以外之性行為,即為邪淫。凡為邪淫因緣的舞榭歌場、娼寮妓院皆應避免涉足。男女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如談話共語時,要心住正念,方能免離邪淫的過失。



四、不妄語



  以欺誑心,說虛妄不實之言語,謂之妄語。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又曰:「民無信不立。」是以儒家君子尚且不妄語,修行學佛之人,更應不發妄語。若未證禪定,而妄言已證,未得道果,妄言已得,則為大妄語,必將招感無間地獄罪報,受苦無量。



五、不飲酒



  飲酒能亂性,令人昏醉無智而造作諸惡。古時儀狄造酒,禹因痛絕;紂作酒池,國以荒亂;昔有優婆塞,因酒而破戒;世間許多罪惡,無不以酒為媒介。且飲酒過量,易造成慢性中毒,違害身心。故不論從自利或利他而言,都應當戒酒。



  受持五戒得生人道。若受持下品五戒,雖得人身,但是衣食困難,相貌醜陋;受持中品五戒,即得五官端正,衣食不虞匱乏;受持上品五戒,即得六根殊勝,大富大貴。凡此皆因造作之善業、惡業深淺不同,故招感不同的果報。 







【十善】



  十善是五戒的開展,從身、口、意三方面分為十項。一切善惡諸事,歸納起來,不外此十種,犯之則惡,守之則善。



一、身三業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此已於五戒中述及。



二、口四過





  口有四種過失:妄語、兩舌、綺語、惡口。修行學佛,應經常檢討反省是否有此四種口過。



  不妄語:則言而有信,說真實語,不說虛誑語。



  不兩舌:見到張三說李四不好,見到李四說張三不好,挑撥離間、說他人是非的行為,就是兩舌。不兩舌,即不說引起爭鬥、是非等離間之語。



  不綺語:專講繪淫繪盜之語,使人心生淫念,或是戲論、取笑他人等散亂無益之語,皆是綺語。不綺語,即不說散亂、巧佞之辯。



  不惡口:凡口出惡語穢言,或罵人,或罵風咒雨、怒罵畜牲等惡言,皆屬惡口。不惡口,即不出醜惡之語毀辱他人。



三、意三業





  貪、瞋、癡在佛法上稱為三毒,是一切惡業的根本,若無貪、瞋、癡的意念,就不會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的語言,也就不會有殺、盜、淫的惡行。



  不貪:「貪」即貪著五欲,迷戀不捨。不貪,即心不生貪戀、執著。



  不瞋:「瞋」是不順己意,便生怨恨。不瞋,即心無怨懟,平靜安詳。



  不癡:「癡」是迷惑顛倒,不知道三世因果的道理、不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不知道緣起性空,即是癡。不癡,即須了解佛法真理,破除癡迷。



  持守十善,不僅現世光明吉祥,來世必生人、天,獲福無量。修行雖非求生天獲福,但仍是以十善為基礎,修善斷惡,才能得獲解脫。







【結論】



  五戒十善有消極和積極二面。身業方面,不僅不殺、不盜、不淫,進而能護生、布施,即獲身業清淨。口業方面,不僅守口如瓶,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進而能以誠實語、和諍語、質直語、柔軟語,待人接物,規過勸善,即獲口業清淨。意業方面,不僅防意如城,不貪、不瞋、不癡,進而廣行布施,慈悲濟世,體解因緣、心性妙法,即獲意業清淨。



  五戒十善是修行的基礎。禪宗祖師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心中有一些些貪、瞋、癡,殺、盜、淫的念頭,就感未來的生死。所以無論在家、出家,若能淨守五戒十善,三業清淨,必能超凡入聖,進趨菩提佛果。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正直

●正直是最好的策略(西班牙)




●正直的人就是有見識的人(英國)



●正直是美妙的東西,重價買不到(歐洲)



  ●用心莫如直(唐·李翱)



  ●守正直而佩仁義(宋·朱熹)



●聰明正直者為神(唐·柳宗元)



●你若正直,不要怕人誹謗(薩迪)



●對一個正直的人來說,流言是起不了作用的(菲·納謝)



  ●寧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



  ●只要做事正直,莫問成敗損益



  ●腳無大小,端正就好



  ●正直是一生之寶(朝鮮)



  ●正直才能持久(德國)



●幾何以直線為最近,修身以正直為最好(歐洲)



●沒有比正直更富的遺產(莎士比亞)



●我們的奮鬥目標,不是長壽,而是活得正直(塞內加)



●做一個聖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個正直的人,那卻是為人的正軌(雨果)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宋·包拯)



●人之生也直,心直則身直,可立地參天(明·王文祿)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五代·馮道)



●丈夫志氣直如鐵,無曲心中道自真(唐·寒山)



  ●心正不怕影兒斜



●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何愁月影斜



  ●坐得正,立得正



  ●船靠舵正,人靠心正



●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唐·李白)



●正身直行,眾邪身息(淮南子)



●厲鬼不能奪其正,利劍不能折其剛(明·謝榛)



●心正何愁著鬼迷(明·週螺冠)



●但立直標,終無曲影〈舊唐書〉



●心正自然邪不擾,身端怎有惡來欺(明·馮夢龍)



●正直雖不是善行,卻是缺乏罪惡的證據(托爾斯泰)



●我不能同鍍金的邪惡和睦相處!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道有人合,路直有人行



●樹直用處多,人直朋友多(匈牙利)



●莫愁前路無知已,但恐此心難對天



●對一個有優越才能的人來說,懂得平等待人,是最偉大、最正直的品質(理查德·斯蒂爾)



●正直的人必須和正直的人為伍,因為誰是那樣剛強,能夠不受誘惑呢? (莎士比亞)



  ●舌是扁的,話是圓的



  ●話中有話



        ●表示同情要有名有姓,表示反感不要指明道姓(··英奇)



  ●聽話聽音,鑼鼓聽聲



  ●巧言不如直道



  ●一根腸子通屁眼



  ●打破天窗說亮話



●明朗之言會收到清正之果(美國)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鬼 神



這世上到底有沒有鬼神存在?這個答案迄今仍是個謎,但佛陀卻很明白的肯定鬼神的存在,甚至與鬼神眾生有諸多的互動。許多鬼神接受佛陀的教化以後,都自動發願轉為佛教的護法神。



三十多年以前,好萊塢上映過一部家喻戶曉的恐怖電影,在台灣翻譯成「大法師」,是敘述一位小女孩因好奇玩類似碟仙的遊戲,而招惹邪靈附身,最後因天主教神父舉行的驅魔儀式,甚至是犧牲生命,才換得小女孩的痊癒。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被視為恐怖電影中的經典作品,迄今仍膾炙人口。



其實,歐美國家早有諸多類似的傳說,只因囿於蒐證困難,難以取信於人。歐美國家早在基督教的思想統治以前,也崇尚自然崇拜,也有許多類似鬼魂、精靈、仙子、龍、妖怪、樹精等非人的傳說,直至基督教深入影響歐美人心以後,對於人類以外的世界僅單純的分為上帝、天使、及魔鬼等三類,對於非基督教的神靈,一律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態度敵視之,將它們全都判為魔鬼撒旦的眷屬。



亞洲國家地區相較於歐美,則較尊重非人的存在,且樂於與非人和平共存,甚至是互利共生。但鬼神世界裡一如人類的世界,有善也有惡,善良的鬼神多為民間信仰的神明,護祐人民,因靈驗事蹟頗多,故而香火鼎盛,譬如台灣人最信奉的媽祖及恩主公即是適例。但相對的,也有許多惡鬼神,猶如人間的地痞流氓或黑道,會騷擾人類,他們或以附身的方式作祟,影響人類的精神意識,有些被害人甚至因此被視為精神病患,實在冤枉。



本篇經文是佛陀明白的告訴我們有鬼神的存在,且教導我們若欲避免鬼神的騷擾,最好的護身符即是「十善」。



選譯自北傳《長阿含經》



喬正一譯於西元2009/10/31


佛陀告訴比丘們:「

所有一切有人居住的民房宅舍,皆有鬼神,他們無處不在。舉凡一切街道巷弄,或十字路口,甚至是屠宰場,菜市場,墳塚間,皆有鬼神,他們無處不在。



他們的存在方式有一定的規則,他們會依照他們所依附的方式而存在,譬如若是依附在某地方,他們便稱為土地神;若是依附在人身上,便是人類的守護神;若是依附在村落,便稱為村神;若依附在某城市,便為該城的守護神;若是依附某個國家,便為該國的守護神,以此類推。



總之,若依附在土地上,便稱為土地公;若依附在山中,便稱作山神;若依附在河中,就稱作河神。」



佛陀繼續解釋:「



一切的樹木,就算極小如車軸一般,也都有鬼神依止,他們是無處不在的。



所有的男人及女人,剛出生時,皆有鬼神隨逐守護。一旦他們即將死亡時,這些守護的鬼神便會吸其最後一口精氣,此人就會死亡。」



佛陀又說:「



比丘們,如果有外道或其他的修行人,來問你們:『既然有鬼神守護眾生,那麼何以有人會被惡鬼邪靈附身騷擾,有人卻不會遇到這些事情?』



假設有人這樣問你們,你們可以這麼回答,因為世人不行正道,多行不義,邪見顛倒,作十惡業,像這樣的人,會遭到守護神的遺棄,可能最後會變成只有一個守護神保護百人或千人,一旦遇上兇惡的邪魔厲鬼,自然無法抵擋。譬如有諸多群牛及群羊,為數若百若千,但只有一人守牧,若遇惡狼來襲,牧人也分身乏術,難以救護。



反之,若有人修行善法,具足正見,具十善業。像這樣的人就有上百甚至上千的善神守護。譬如國王及大臣,受到上百、甚至是上千的衛兵保護。



就是這個緣故,世上有人會被惡鬼邪靈附身或騷擾,但有人卻不會遇到這些事情。」



 



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

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

屠兒市肆及丘塚間。皆有鬼神。無有空者。

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依人名人。

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國名國。

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 佛告比丘。

一切樹木極小如車軸者。皆有鬼神依止。

無有空者。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時。

皆有鬼神隨逐擁護。若其死時。彼守護鬼攝其精氣。

其人則死。

佛告比丘。設有外道梵志問言。諸賢。

若一切男女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守護。

其欲死時。彼守護鬼神攝其精氣。

其人則死者。今人何故有為鬼神所觸嬈者。

有不為鬼神所觸嬈者。

設有此問汝等應答彼言。世人為非法行。邪見顛倒。作十惡業。

如是人輩。若百若千乃至有一神護耳。

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

彼亦如是。為非法行。邪見顛倒。作十惡業。

如是人輩。若百若千乃有一神護耳。

若有人修行善法。見正信行。具十善業。

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譬如國王。國王.

大臣有百千人衛護一人。彼亦如是。修行善法。具十善業。

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以是緣故。

世人有為鬼神所觸嬈者。有不為鬼神所觸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