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華人論壇】馬克龍的法國:重蹈覆轍還是重新來過?



發佈時間: 2017-05-10 02:36:45 來源:歐洲時報 作者:宋卿

5月7日,法國前經濟部長、“前進”運動候選人馬克龍在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當選為新一任法國總統,成為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近60年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也將是該國歷史上首位來自兩大傳統黨派之外的總統。馬克龍的獲勝暫時阻止了民粹主義浪潮的衝擊,沒有成為特朗普當選、英國脫歐後的第三張多米諾骨牌。在啟蒙主義的發源地,理性主義戰勝了蒙昧主義和保守主義。

馬克龍自詡為獨立競選人,超越傳統左右政黨,走中間道路。不過,其“非左非右”的立場卻並不等於摒棄左右政黨的政策,而是靈活地通過“左右通吃”得以實現。

他在經濟政策上偏右,修改勞動法,為企業做減法,通過減稅盤活企業資源,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同時,社會政策上偏左,在社會福利上做加法,強化國家作用,關切弱勢群體,體現明顯的左翼色彩。此外,安全政策採納菲永主張,主張國防預算上升至國民生產總值2%,加強情報、警力、司法,增加邊境崗哨。

其政策旨在打造法國版“和諧社會”,具體而言有以下特徵:

兩個彌合:彌合社會分歧、彌合左右立場。一方面,薩科奇時期沒有有效處理好社會矛盾,奧朗德時期雖社會黨執政,但是政策並未惠及底層百姓,導致社會分歧有愈演愈烈之勢。馬克龍政綱考慮到了底層百姓訴求,尤其在工資待遇、失業保險方面提出有力措施。另一方面,馬克龍的措施有效解決法國“非左即右”的現象,政策主張兼顧左右,且體現為“中左、中右”,緩和左右對立和黨派對峙。

兩個淡化:淡化黨派色彩,淡化意識形態。馬克龍作為獨立候選人,掙脫體制束縛和包袱,所主張的策略基於社會現狀,推行實用主義,無需顧及“政治正確”。

兩個強化:強化國家內部團結,強化歐盟建設。馬克龍綱領消弭社會不同階層見的分歧,並強化法語教育增加身份認同,客觀上加強了國民對於國家的歸屬感;同時,他積極打造歐洲的法國,深知法國的強大離不開歐盟的強大,法國的安全同歐洲安全息息相關,這客觀上加強了歐洲一體化進程和全球化進程。

這一切看上去很美——取消了巨富稅改成了房地產財富稅還不包括金融財產,企業稅也由33.3%降低到25%,照顧到了富人資產階級。取消房屋居住稅,免掉最低工資大部分人群的分攤金,提高醫療保險申報範圍照顧到了無產階級等等。但是,縱然候選人在競選時如何指點江山,花好稻好,一旦上台便會受到諸多製約,身不由己,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很大差距。

馬總統上台首要任務將側重國內政治,達到“安內”目的,從而在短時間內證明他的執行力與執政能力,將超越左右之“勢”變成實際存在之“實”。但馬總統的“非左非右”路線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包含了右派特徵的經濟政策與左派特徵的社會政策在執行上難度頗高,治國理政存在不確定性。

首當其衝的就是六月份的議會選舉。法國實行半總統半議會制,儘管總統在外交、國防等議題上有絕對權威,但在內政上需要謀求議會多數黨配合,因此,6月份議會選舉至關重要。

法國國民議會共577個席位,按照席位數將全國劃分為577個小選區,其中法國境內555個,海外省或行政地方17個,海外領地5個,每個選區各選舉產生1名議員。候選人由黨派提出,各黨派在各選區只能提出1名候選人,候選人不一定要在該選區居住、工作或與該選區有某種聯繫,只需要提前21天提出即可。

鑑於法國獨特的議會選舉機制,我們可以推斷中幾種可能的議會政治生態。第一種情況,中右共治。議會選舉不同於總統選舉,前者更加註重基層的政治精英規模。鑑於共和黨多年來在全國基層辛勤耕耘,有一定民意基礎,且攜社會黨式微之勢分流其選票,有望成為議會絕對多數黨。而“前進”運動目前亟需成立黨派,更遑論議會席位,因此中右共治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第二種情況,“前進黨”成為議會多數黨。馬克龍在獲勝演講時宣稱要打造“變革的多數黨”。各主要政黨目前都經歷內部分裂。共和黨方面因為菲永空餉門事件發酵以來顯現出明顯的派系之爭,社會黨內部的左右分野日益擴大,分別向梅朗雄和馬克龍分流,而國民陣線內部,老勒龐、瑪琳娜·勒龐,瑪麗昂·勒龐三者矛盾分歧始終存在,凝聚力缺失。因此,馬克龍的“前進”運動(或“前進黨”)如何利用這種局面為自己謀得最大化的利益,值得關注。這必定需要馬克龍的政治智慧和遊說技巧。馬克龍必定會謀求吸收社會黨及共和黨的黨員。共和黨目標直指議會多數黨,因此凝聚力更強,反觀社會黨卻因為大規模的投誠行為而可能落得分崩離析的下場。

第三種情況,左中右共治。若議會選舉產生不了絕對多數派,各派力量相差無幾的話,這樣一個聯合政府將會是一個不穩定的政府。一個弱政府對於馬總統而言反倒是一件好事,可以方便其更為舒服地調動政治資源。


2000年,時任總統希拉克為了防止法國再次出現“左右共治”的局面,通過修憲法案將總統任期縮短至5年,保障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同年舉行,前後僅相隔一個月,從而保證新總統所在黨派可以乘勝追擊、在一個月後的議會選舉中趁熱打鐵贏得絕對多數席位。 2002年,希拉克領銜的“總統多數派聯盟”一黨在國民議會577席中獲得355個議席,成了國民議會中的第一大黨。反觀今年的大選格局,歷史的善意是否會福佑“前進”運動(或“前進黨”),抑或是轉化為歷史的玩笑?

除了議會選舉這一變量外,法國社會的民間抵制力量同樣不容忽視。雖然馬克龍在第二輪中以65%大勝,但這更多應被解讀為左右翼聯合阻擊國民陣線的結果,不能完全說明投票民眾真心實意支持馬克龍。同時,第二輪投票中四分之一的棄票、白票率需引起重視。白票和無效票數量與2012年相比增加了一倍,達到了350多萬張。該比例創下自1969年以來法國總統選舉二輪投票棄權率的第二高峰,達到了24.47%。這一方面反映出其主體人群對馬克龍的不滿,日後對其執政而言會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抵制力量;另一方面反映出法國社會負面情緒嚴重不容忽視。這種抵觸情緒體現在選到最後人們別無選擇只能接受一個毫無政治經驗的“毛頭小子”,選民訴求的“被忽視”和“被邊緣化”勢必在未來導致“破罐子破摔”的行為模式,這股暗流湧動必定會在未來某個時間點爆發出來。

馬總統如今只走了五十步。他在獲勝演說中雙眉緊鎖、義正嚴辭。一方面有公關方面的考量,是針對首輪出線後酒吧慶賀、“忘乎所以”的一種修正;另一方面預示著前路漫漫,並不平坦。倘若處理不妥,容易落得五十步笑百步的境地。

馬總統是否能夠帶領法國“前進”,法蘭西的命運是重新開始還是重蹈覆轍,我們拭目以待。

(轉載自《天下周刊》 作者:宋卿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馬克龍當選法國總統的五大原因


貝琪‧布蘭福德(Becky Branford)
BBC記者

39歲的政治新星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當選成為法國總統,引發政壇大地震。
馬克龍由現任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一手提拔,在奧朗德政府中曾出任經濟部長。 2016年他辭去職務,發起“前進黨”政治運動,獨立組織總統競選活動。
此役之前,馬克龍從來沒有當過議員,也未沒有參與過競選政治。他也是首位同時不被法國兩大政黨社會黨和共和黨,甚至國民陣線支持的熱門總統候選人。
為什麼他能擊敗傳統兩大政黨以及承襲父親政治志業的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

因為幸運
無庸置疑地,馬克龍的勝選有部分原因是因為運氣好。
中間偏右陣營本來勝算甚高,候選人弗朗索瓦·菲永(François Fillon)氣勢如虹。但其後菲永醜聞纏身而未能在第一輪投票中勝出。
菲永受到醜聞影響而落選。
而現任總統奧朗德的社會黨今次派出的候選人貝諾瓦·阿蒙(Benoît Hamon)不但民調低,黨內的聲音也分歧。
“馬克龍非常幸運,他面臨的事前完全沒料到的狀況。”巴黎Terra Nova智庫研究員馬克-奧利維爾·帕迪(Marc-Olivier Padis)表示。

因為判斷力佳
但是只憑幸運並不能讓馬克龍勝選成為法國總統。
馬克龍原本有希望代表社會黨競選,但他發現社會黨執政多年之下民意慘澹,黨的聲音很難被社會認同。
“他能在別人還沒看到機會時就掌握先機,”馬克-奧利維爾·帕迪表示。
他選擇投身歐洲大陸其他地方興起的政治運動──例如西班牙新興左派政黨我們可以”(Podemos)、義大利“五星運動”。他看到法國並沒有如西班牙、義大利等能夠造成傳統政治版圖改變的政治勢力。
所以在2016年4月,他成立名為“前進!”(En Marche!)的政黨,四個月後他辭去奧朗德政府中的職位。

因為創新
駐巴黎獨立記者艾蜜莉‧舒賽(Emily Schultheis)分析,馬克龍成立前進黨後,參考美國總統奧巴馬2008年競選時發起的草根運動。
他的第一個大型運動是“大遊行”(Grande Marche),發動沒有政治經驗的民眾參與活動。
馬克龍的選舉工程。
馬克龍的選舉工程動員了先前沒有政治參與經驗的志願者,以及年輕世代選民。
這場運動與曾經協助奧巴馬競選的政治公司合作,利用演算法,找出最能代表法國整體的地區,接著派出志願者挨家挨戶訪問30萬家戶,艾蜜莉‧舒賽解說“大遊行”的背景。
志願者不僅僅發放傳單,他們選了全國選民進行總共2萬5千場15分鐘的深度訪談。這些資料被彙整成一個大型資料庫,為馬克龍的​​選舉和政策制定提供材料。
“這個大型焦點團體讓馬克龍可以試探政治水溫、讓民眾提前認識他,也讓他的志願者學習如何進行家戶訪談。這為他的總統大選選戰打下基礎。”艾蜜莉‧舒賽表示。
選舉結果證明,他的一套策略是有效的。

因為形象正面
馬克龍的政治性格看似矛盾。
這名“政治新星”曾是左派總統奧朗德的門生,在他們的政府中擔任經濟部長。他投身政治草根運動前是投資銀行家,也是提出激進主張的中間主義者。
對他的對手勒龐來說,這些都成為攻擊的箭靶。勒龐陣營稱他是菁英群體的候選人,而不是如他所宣稱的代表新世代。
但他拒絕被稱為“奧朗德第二”,他創造出新的形象讓對現狀絕望的法國人感到耳目一新。

馬克龍的競選場子有流行音樂、氣氛明亮。勒龐的場子則多抗議人士。
“法國現在普遍有一種悲觀情緒,可以說是過度悲觀。然後馬克龍帶來一種樂觀的、正面的訊息。”馬克-奧利維爾·帕迪說。
“他很年輕、充滿活力,他不是解釋他會為法國做什麼,而是對人民解釋他們能得到什麼機會,他是唯一傳達這種訊息的候選人。”

因為對抗勒龐
和馬克龍傳達的正面訊息恰恰相反──他的對手勒龐傳達出反移民、反歐盟、反體制的負面訊息。
馬克龍的競選活動大多播放流行音樂、氣氛熱鬧,而勒龐的場子常充滿抗議群眾、瓶罐與火炬、大批警力駐守,而且有種憤怒的情緒在其中流動。

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法國正全速駛向政治前景未知的新紀元——


法國正全速駛向政治前景未知的新紀元——

但原因遠非極右政黨國民陣線的領導人瑪麗安·勒龐(Marine Le Pen)殺入總統決選這麼簡單。

而是總統之冠已幾乎毫無疑問地落在了中間派獨立候選人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頭上。
讓我們先提醒自己,目前事態在幾個月前還顯得多麼讓人難以置信。

現年39歲的馬克龍,曾經任職投資銀行,由現任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一手提拔,並在奧朗德政府中曾出任經濟部長。 2016年他辭去職務,"背棄"庇護人奧朗德,發起"前進黨"政治運動,獨立組織總統競選活動。
此役之前,馬克龍從來沒有當過議員,也未沒有參與過競選政治。他也是首位同時不被法國兩大政黨社會黨和共和黨,甚至國民陣線支持的熱門總統候選人。
然而,這也許是時勢造英雄的不可思議之處。他開發了選民中未被開發的驚人支持力量:年輕人們、對現實保持清醒和積極態度者以及反憤青群體。
這位年輕的政治寵兒藉其年輕活力、無以倫比的迷人風度、極佳口才和影響力實現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變局,榮將載入史冊。

馬克龍備受幸運的眷顧。他將引領法國駛向未知時代嗎?

當然,馬克龍也備受幸運的眷顧。
法國大選首輪投票出現傳統大黨左翼社會黨推出的候選人貝諾瓦·阿蒙(Benoît Hamon)和右翼共和黨總統競選人弗朗索瓦·菲永(François Fillon)均處於民意邊緣的歷史性結果,使選民中產生了一個巨大的中間派陣營。
除此之外,投票前的熱門候選人之一菲永的競選活動受到妻子"吃空餉"的醜聞牽連,也可能受隨後曝光的他本人的金錢觀的更大影響,在首輪投票後出局。
首輪競選投票即被淘汰的候選人中,菲永可謂以最慘姿態收官。他在共和黨中名譽掃地。

法國《巴黎人報》歡呼馬克龍首輪投票的勝利"激動人心"。
深層次分裂
需要謹記的是:儘管馬克龍以勝利姿態拿下首輪投票、甚至很有可能榮膺總統之冠,法國仍面臨深層次的政治分裂。
在兩輪選舉制度(Two-round system)框架下,假設左右翼大黨候選人在第一輪競選投票中各贏得30%左右的支持率後,遊說少數黨派為各自站隊,並在第二輪決選中爭奪總統之位。
但此次法國總統大選出現了四架馬車並駕齊驅的歷史局面。這四位候選人各自的支持率均在20%左右,難分伯仲——並對法國未來抱有非常不同的施政願景。馬克龍險勝一籌,但這並不能改變他是少數人支持的領導人的身份。

瑪麗安·勒龐(Marine Le Pen)慶祝晉級決選,但預測她將不會最終當選總統。
在法國時間5月7日(星期日)的第二輪投票後,幾乎可以確定他將成為多數派領導人。勒龐將陷入一場硬仗,但她的支持率也會上升(儘管她的父親在2002年並未在兩輪之間爭取到更多支持),但她仍然不太可能會勝出。
馬克龍勝選並任總統後該怎麼辦?
但屆時,法國勢必迎來前所未有的未知格局。
非傳統政黨出身的馬克龍,將如何確保國會中的多數席位?這一大前提若不保,他將無法以法國總統歷來已習慣的方式領導國家。
他所謂的法國政治系統"邏輯"仍將延續,且法國將從他領導的"前進黨"中選出多數席位候選人這些說法,遠非不證自明般可信。傳統黨派特別是右翼共和黨人必將復仇,並竭盡全力地保持在國民議會(National Assembly)中的席位。
接著,這位沒有多數席位支持的總統將被迫通過與國會談判其施政方針。因此,首相將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也意味著權力格局將會轉變。這將是一個非常不同的第五共和國。


休·斯科菲爾德(Hugh Schofield)
BBC新聞網記者 從巴黎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