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華人論壇】馬克龍的法國:重蹈覆轍還是重新來過?



發佈時間: 2017-05-10 02:36:45 來源:歐洲時報 作者:宋卿

5月7日,法國前經濟部長、“前進”運動候選人馬克龍在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當選為新一任法國總統,成為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近60年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也將是該國歷史上首位來自兩大傳統黨派之外的總統。馬克龍的獲勝暫時阻止了民粹主義浪潮的衝擊,沒有成為特朗普當選、英國脫歐後的第三張多米諾骨牌。在啟蒙主義的發源地,理性主義戰勝了蒙昧主義和保守主義。

馬克龍自詡為獨立競選人,超越傳統左右政黨,走中間道路。不過,其“非左非右”的立場卻並不等於摒棄左右政黨的政策,而是靈活地通過“左右通吃”得以實現。

他在經濟政策上偏右,修改勞動法,為企業做減法,通過減稅盤活企業資源,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同時,社會政策上偏左,在社會福利上做加法,強化國家作用,關切弱勢群體,體現明顯的左翼色彩。此外,安全政策採納菲永主張,主張國防預算上升至國民生產總值2%,加強情報、警力、司法,增加邊境崗哨。

其政策旨在打造法國版“和諧社會”,具體而言有以下特徵:

兩個彌合:彌合社會分歧、彌合左右立場。一方面,薩科奇時期沒有有效處理好社會矛盾,奧朗德時期雖社會黨執政,但是政策並未惠及底層百姓,導致社會分歧有愈演愈烈之勢。馬克龍政綱考慮到了底層百姓訴求,尤其在工資待遇、失業保險方面提出有力措施。另一方面,馬克龍的措施有效解決法國“非左即右”的現象,政策主張兼顧左右,且體現為“中左、中右”,緩和左右對立和黨派對峙。

兩個淡化:淡化黨派色彩,淡化意識形態。馬克龍作為獨立候選人,掙脫體制束縛和包袱,所主張的策略基於社會現狀,推行實用主義,無需顧及“政治正確”。

兩個強化:強化國家內部團結,強化歐盟建設。馬克龍綱領消弭社會不同階層見的分歧,並強化法語教育增加身份認同,客觀上加強了國民對於國家的歸屬感;同時,他積極打造歐洲的法國,深知法國的強大離不開歐盟的強大,法國的安全同歐洲安全息息相關,這客觀上加強了歐洲一體化進程和全球化進程。

這一切看上去很美——取消了巨富稅改成了房地產財富稅還不包括金融財產,企業稅也由33.3%降低到25%,照顧到了富人資產階級。取消房屋居住稅,免掉最低工資大部分人群的分攤金,提高醫療保險申報範圍照顧到了無產階級等等。但是,縱然候選人在競選時如何指點江山,花好稻好,一旦上台便會受到諸多製約,身不由己,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很大差距。

馬總統上台首要任務將側重國內政治,達到“安內”目的,從而在短時間內證明他的執行力與執政能力,將超越左右之“勢”變成實際存在之“實”。但馬總統的“非左非右”路線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包含了右派特徵的經濟政策與左派特徵的社會政策在執行上難度頗高,治國理政存在不確定性。

首當其衝的就是六月份的議會選舉。法國實行半總統半議會制,儘管總統在外交、國防等議題上有絕對權威,但在內政上需要謀求議會多數黨配合,因此,6月份議會選舉至關重要。

法國國民議會共577個席位,按照席位數將全國劃分為577個小選區,其中法國境內555個,海外省或行政地方17個,海外領地5個,每個選區各選舉產生1名議員。候選人由黨派提出,各黨派在各選區只能提出1名候選人,候選人不一定要在該選區居住、工作或與該選區有某種聯繫,只需要提前21天提出即可。

鑑於法國獨特的議會選舉機制,我們可以推斷中幾種可能的議會政治生態。第一種情況,中右共治。議會選舉不同於總統選舉,前者更加註重基層的政治精英規模。鑑於共和黨多年來在全國基層辛勤耕耘,有一定民意基礎,且攜社會黨式微之勢分流其選票,有望成為議會絕對多數黨。而“前進”運動目前亟需成立黨派,更遑論議會席位,因此中右共治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第二種情況,“前進黨”成為議會多數黨。馬克龍在獲勝演講時宣稱要打造“變革的多數黨”。各主要政黨目前都經歷內部分裂。共和黨方面因為菲永空餉門事件發酵以來顯現出明顯的派系之爭,社會黨內部的左右分野日益擴大,分別向梅朗雄和馬克龍分流,而國民陣線內部,老勒龐、瑪琳娜·勒龐,瑪麗昂·勒龐三者矛盾分歧始終存在,凝聚力缺失。因此,馬克龍的“前進”運動(或“前進黨”)如何利用這種局面為自己謀得最大化的利益,值得關注。這必定需要馬克龍的政治智慧和遊說技巧。馬克龍必定會謀求吸收社會黨及共和黨的黨員。共和黨目標直指議會多數黨,因此凝聚力更強,反觀社會黨卻因為大規模的投誠行為而可能落得分崩離析的下場。

第三種情況,左中右共治。若議會選舉產生不了絕對多數派,各派力量相差無幾的話,這樣一個聯合政府將會是一個不穩定的政府。一個弱政府對於馬總統而言反倒是一件好事,可以方便其更為舒服地調動政治資源。


2000年,時任總統希拉克為了防止法國再次出現“左右共治”的局面,通過修憲法案將總統任期縮短至5年,保障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同年舉行,前後僅相隔一個月,從而保證新總統所在黨派可以乘勝追擊、在一個月後的議會選舉中趁熱打鐵贏得絕對多數席位。 2002年,希拉克領銜的“總統多數派聯盟”一黨在國民議會577席中獲得355個議席,成了國民議會中的第一大黨。反觀今年的大選格局,歷史的善意是否會福佑“前進”運動(或“前進黨”),抑或是轉化為歷史的玩笑?

除了議會選舉這一變量外,法國社會的民間抵制力量同樣不容忽視。雖然馬克龍在第二輪中以65%大勝,但這更多應被解讀為左右翼聯合阻擊國民陣線的結果,不能完全說明投票民眾真心實意支持馬克龍。同時,第二輪投票中四分之一的棄票、白票率需引起重視。白票和無效票數量與2012年相比增加了一倍,達到了350多萬張。該比例創下自1969年以來法國總統選舉二輪投票棄權率的第二高峰,達到了24.47%。這一方面反映出其主體人群對馬克龍的不滿,日後對其執政而言會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抵制力量;另一方面反映出法國社會負面情緒嚴重不容忽視。這種抵觸情緒體現在選到最後人們別無選擇只能接受一個毫無政治經驗的“毛頭小子”,選民訴求的“被忽視”和“被邊緣化”勢必在未來導致“破罐子破摔”的行為模式,這股暗流湧動必定會在未來某個時間點爆發出來。

馬總統如今只走了五十步。他在獲勝演說中雙眉緊鎖、義正嚴辭。一方面有公關方面的考量,是針對首輪出線後酒吧慶賀、“忘乎所以”的一種修正;另一方面預示著前路漫漫,並不平坦。倘若處理不妥,容易落得五十步笑百步的境地。

馬總統是否能夠帶領法國“前進”,法蘭西的命運是重新開始還是重蹈覆轍,我們拭目以待。

(轉載自《天下周刊》 作者:宋卿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