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

美国VS 欧洲,骂出了“新高度”,放进了“菜单”里

 


【华人论坛】风梁话:美国VS 欧洲,骂出了“新高度”,放进了“菜单”里

2025-02-23 作者:梁扬


最近,特朗普和他的团队(以下简称特团),在欧洲“骂人没商量”。比对特朗普1.0的骂人,“特团”这次是骂得很有艺术性——集写意与工笔、抽象与具象于一身,骂出了新高度与新维度。前天把自诩为民主胜地的欧洲骂成了“假民主”天堂,前几天是把欧洲奉为英雄的泽连斯基骂成了独裁者,而这个“雅号”,欧洲是一致想送给普京的。而美俄密谈不让欧洲“上桌”,让欧洲感到了在“菜单”上的寒意。


特朗普1.0时代,欧洲领导人面对特朗普,心里念叨的都是“你比我强大、独裁,我比你温柔、民主”。这次不一样了,无论是“慕安会”上万斯骂欧洲,还是特朗普骂泽连斯基,都骂出了意识形态新高度,骂出了以实例打脸的新维度。特团不厚道,要从根子上刨欧洲。


关于“新高度”与“上菜单”,风梁话今天只想和您聊一中一外两个成语,外国成语的版权还是前国务卿布林肯注册的。


1,“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特朗普上台刚满月,甩开了腮帮子侃,每一条都信息量很大,除了退群和加税,大部分都在骂人。由于其语言很粗暴、形式很直白、声响很“雷人”、更新很“闪电”,一般无论是格陵兰还是巴拿马,无论是欧罗巴还是加拿大,无论是乌克兰还是小加沙……第一反应都是迅雷不及掩耳。这很正常。


但这次特朗普骂泽连斯基、万斯上门骂欧洲,不但让受骂人“迅雷不及掩耳”,还被补一刀说是“掩耳盗铃”。这怎么讲呢?


万斯在慕安会上,不怎么谈安全,重点骂欧洲人。他称欧洲领导人“关闭”媒体,“言论自由”在欧洲在退步;不按“计划”进行的选举结果就“取消”,直接举例罗马尼亚;还踹了一脚欧洲某高官要在德国复制“罗马尼亚经验”;举例英国法院判在堕胎医院30米处祈祷的反堕胎者有罪;称欧洲的安全威胁来自内部,来自对移民治理的失败,其实就是说欧洲属于一系列的掩耳盗铃操作。美国在职领导人直接以工笔画形式描绘欧洲“假民主”,这是战后首次,堪称骂人的新维度。姑且叫做“以民主之道还制民主之身”。


风梁话猜万斯发言中怼欧洲“关闭媒体”,指的是法国国家视听和数字通信监管局(Arcom)立案、国家最高行政法院落槌,刚刚确认关停了“地面数字电视”(TNT)中的收视冠军——右翼电视台C8,据说主因是明星主持人口无遮拦,骂了一位极左派议员“白痴”,而据知情人士透露,主因是该台老板支持法国极右派,以及该脱口秀节目“言论”太过右倾招致“主流派”不满所致。这个以公权力封杀私营电视台动作,在法国引起“政治打压”与“言论监管”的热议。


2月19日,因为泽连斯基不满被利雅得“美俄会”排除在外,发了很克制的小牢骚,被特朗普抓住一通咒骂。称“喜剧演员”泽连斯基操控了拜登,导致了乌克兰危机的持续,骂人的语气是这样持续的:“泽连斯基这个不举行选举的独裁者,最好赶快行动,否则他很快连国家都没了……”至此,风梁话难免感叹,巴黎圣母院新张“川马泽”三人合影,已如水月镜花。


特朗普喊话泽连斯基“选举”,这让人想起赵本山的小品“卖拐”,“瘸不瘸起来走两步”?这也是特朗普骂术的新高度。


2,不在餐桌旁就在菜单上?


“特团”这次解决俄乌问题,彻底让欧洲知道了自己坐的是经济舱,“二等盟友”,难以与美利坚平视对话。18日,美俄大大咧咧上桌了,俨然头等舱里的开香槟密谈,没有欧洲和乌克兰什么事。这下欧洲意识到严重性了——惊奇蛙声一片。其实,欧洲人的反应总是慢99拍,拜登的国务卿布林肯去年也是在慕安会上,就说过一句名言:“在国际体系中,你不在餐桌旁就在菜单上”,欧洲那时还觉得这只是针对中国,现在好怕好怕,明明是自己离上菜单已经不远了。为了释疑,这不?美国现任国务卿说了,不是不上,时候未到,到候会让欧洲上的。上哪里?欧洲人一肚子狐疑。英国首相、法国总统连续访美,要与川皇当面理论。


在危机时刻,欧洲领导人向来不缺词汇,永远缺的是行动和团结行动的能力。


英国首相称之为“世纪挑战”;法国总理说:“我们正经历历史性时刻,一个世界格局的转折点。”欧盟一位匿名高官(为何要匿名风梁话不太明白)则表示“这真是个不过关就断裂的时刻了”(C'est vraiment un moment oùça passe ouça casse)。


说得都够到位吧?但做了神马呢?欧洲人对待危机的反应,似乎总是惯性多于“德性”,“泥性”多余血性。


爱开会的马克龙出手了,依国家大小,分别在爱丽舍宫开了两次峰会。但由于盟内分歧巨大,成果乏善可陈。法新社对巴黎峰会发稿的标题是:乌克兰:分裂的欧洲人走在十字路口(Ukraine:les Européens désaccordésàla croisée des chemins)。很显然,此次爱丽舍宫峰会面对美欧关系、乌克兰问题的质变,并未能拿出欧洲团结应对的有效方案。除了高喊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和经济支持,加码制裁俄罗斯等老套路外,在未来停战后联合派兵乌克兰维和、建立独立的欧洲军事、外交框架以抗衡美、俄碾压等关键问题上,仍然各怀心事,难以形成合力。在“派兵维和”问题上,目前只有英国、法国与瑞典表示“愿意”,德、意、西、波均明确反对。


20日,忽然传来好消息,据说英法联手组建三万欧洲“保障军”,但法国军事评论员马上打脸小马哥了——英国法国就是把吃奶力气使出来,最多凑1万人,还得征求特朗普和俄罗斯同意。据说啊,保障军既不是下地打仗的军,也不是蓝盔维和部队,好像介于两者之间,哎呀,不得不赞叹欧洲人的创造力。风梁话实在匪夷所思:1万人呆在战后乌克兰,真能保障欧洲安全吗?一边是美国公司在挖矿,四面是从克里米亚到顿巴斯的俄罗斯“楚歌”,结果还是欧洲花纳税人的钱去做“天涯沦落人”。


还有,大多数观察家不明白为什么还没谈判,美国就大幅“让步”,把底牌通通亮给普京——乌克兰领土回不去、进不去北约、美国不派兵维和……其实,你如果不是“掩耳盗铃”,就会听到特朗普从未变过的铃声——俄乌冲突的起因是北约东扩,而他若在任不会任北约东扩,不管他与普京在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还是有谋而合,他们俩思想高度一致。


近来,在欧洲舆论圈,经常听到将美俄谈判比作雅尔塔会议--美俄瓜分世界,从来没欧洲啥事;也有人提“慕尼黑协定”,这个,风梁话感觉欧洲人透露出泪点上的自省意味了,因为慕尼黑是英法意一道儿“绥靖”了德国,任其瓜分捷克……而2014年法国总统与德国总理共同主理默认“克里米亚归俄”为代价的“明斯克协议”,是不是有点重复历史的意味呢?风梁话有疑问无答案,您自己琢磨吧!


(本栏目文章为一家之言,不代表本报立场)


摘自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