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中欧建交50 周年:以和平为舟 共渡时代的洪流.


欧洲时报网 >> 华人论坛

【华人论坛】中欧建交50 周年:以和平为舟 共渡时代的洪流

2025-03-18 作者:李乾坤

2025年,中国与欧洲迎来建交50周年。半个世纪的风云际会,中欧关系从试探性的握手,发展为全球治理的“双引擎”;从经济互补的伙伴,升华为文明互鉴的同行者。这段历程不仅是两大文明的交融史诗,更是全球化时代合作共赢的生动写照。站在历史的回音壁前,我们听见的不仅是贸易往来的轰鸣,更是和平发展的和鸣。

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正式建交,这一决定在当时堪称“破冰之举”。彼时,冷战铁幕尚未完全落下,东西方阵营壁垒森严,但中欧双方以务实的外交智慧,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欧洲一体化理念相融合,为全球南北方合作开辟了新路径。

建交初期,中欧合作以经贸为纽带。1978年,中国与欧共体签署《贸易协定》,这是首个中欧政府间协定。同年,德国大众汽车成为首家在华合资车企,上海桑塔纳的生产线不仅填补了中国轿车工业的空白,更让“德国制造”在中国家喻户晓。1987年,中法合作的大亚湾核电站正式动工,法国工程师与中国工人并肩奋战,用技术共享打破封锁。

至20世纪末,中欧贸易额突破百亿美元,欧洲成为中国引进技术、管理经验的重要窗口,而中国的开放市场则为欧洲企业提供了增长新蓝海。这段“以经促政”的历程,奠定了中欧关系的务实底色。

进入21世纪,中欧关系迎来“黄金二十年”。2003年,双方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合作领域从经贸扩展至科技、环保、人文等全方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中欧携手推出“经济稳定计划”,中国增持欧洲债券,欧盟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共同抵御了“逆全球化”的第一波冲击。

“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容克计划”的对接,成为中欧合作的标志性事件。中欧联合融资的“匈塞铁路”预计整体将在2025年全线贯通,将布达佩斯至贝尔格莱德的车程从8小时缩短至3小时,成为巴尔干半岛的“经济加速器”。这“黄金二十年”见证了中欧关系的深度拓展与升华,双方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携手前行,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世界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坚实的中欧力量。

中欧交往不仅是物质利益的交换,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中国“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儒家思想,与欧洲“永久和平论”“集体安全观”的启蒙精神,在当代全球治理中碰撞出新的火花。面对气候变化、疫情、地缘冲突等全球性挑战,中欧始终是多边主义的“稳定锚”,也是和平发展的“扩音器”。双方以行动诠释了“对话优于对抗,合作强于分裂”的东方智慧,为动荡世界提供了“以和聚力”的治理范式。

2015年,中欧共同发布《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承诺将“有效地推动可持续的资源集约、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发展”。2020年,中国宣布“双碳”目标,欧盟同步升级减排承诺至55%。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中国向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在内的欧洲16国援助医疗物资,为欧洲抗击疫情提供中国力量。

2024年,中国外长王毅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联合倡议“和平峰会”,阐述了中方关于乌克兰危机的原则立场,提出“欧盟发挥主导作用,探索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的方法。中欧文明间的对话与互动,不仅推动了中欧各自的发展,更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整体性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也将继续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深化。

五十年风雨同舟,中欧用合作证明:和平不是无冲突的乌托邦,而是化解分歧的智慧;发展不是零和的博弈,而是共荣的实践。从黄浦江到塞纳河,从扬子江到莱茵河,两大文明的相遇从未止步于利益的权衡,而是向着人类共同价值的灯塔航行。2025年,当建交纪念的钟声敲响,我们期待中欧继续以和平为舟,以创新为帆,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开辟一片确定性的海洋。

(本栏目文章为一家之言,不代表本报立场)

(编辑:冬雨)

2025年3月3日 星期一

拒绝软弱 马克龙称欧盟计划对美钢铝征收“对等关税”


拒绝软弱 马克龙称欧盟计划对美钢铝征收“对等关税”

2025-03-01 欧洲时报网

【欧洲时报网】法国总统马克龙2月28日在对葡萄牙进行国事访问期间表示,如果美国对从欧洲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欧盟将对美国钢铁和铝征收“对等关税”,对其他产品也将不得不“采取回应措施”。


中国央视新闻报道,马克龙在与葡萄牙总理蒙特内格罗联合举行的记者会上说,如果美国确认对欧洲产品征收关税,“欧洲人将做出回应,征收‘对等关税’,因为我们必须保护自己,捍卫自己”。


蒙特内格罗表示,欧洲不能软弱,必须以同等或类似水平对美国的关税举措做出反应。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多次就美对欧盟关税威胁表达立场,称必要时将捍卫欧洲企业和公民的利益。


欧盟已备好报复清单 商界人士:加征关税百害而无一利


美国总统特朗普2月26日表示,美方已决定对欧盟征收25%关税,适用于汽车和其他各种商品,并将“很快”宣布。对此,不少欧洲商界人士认为,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做法损人不利己、百害而无一利。


据欧洲多家媒体报道,目前,欧盟正在试图与美国通过磋商谈判解决争端,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奥洛夫·吉尔近日表示,美国与欧盟之间正在进行高层接触。与此同时,欧盟也正在研究报复措施。据欧盟外交官透露,欧盟的报复产品清单已经准备好了,基本上是在特朗普上一任期间与欧洲发生贸易争端时采用过的。此外,欧盟还打算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涵盖服务、投资和知识产权等领域,但预计相关决策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


不少业界人士都表示,特朗普政府设置贸易壁垒的做法不合理,美国的关税政策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有损贸易伙伴,而且也会伤及自身,损人不利己,害人更害己,将会给美国民众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比中经贸委主席德威特指出:“关税会带来通货膨胀,在美国的商品会变得更贵,这将给当地民众带来更大的负担,也会影响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因为如果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这意味着美国产品在这些国家的价格会更高,这对美国自身也没有多大的好处,这将是一场两败俱伤的局面。从长远来看,每个人都是输家。”


比利时商界人士德尚说:“我认为如果特朗普继续加征关税,将使美国与世界进一步隔离。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对美国来说将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


对于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欧洲企业协会(Business Europe)警告说,这一举措将损害全球贸易环境,但“最大的影响”将落在美国自己身上。“这对贸易发展不利”,但如果美国“对所有贸易伙伴采取这一措施,最大冲击终将落在美国经济上”,欧洲企业协会副总干事桑托斯(Luisa Santos)警告说。


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27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表示,美国的新关税政策可能在中期内导致全球GDP下降7%,这相当于法国和德国的GDP总和。


东布罗夫斯基斯指出,美国加征关税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欧洲希望避免这一情况,但同时也准备采取“坚决且对等”的反制措施。


欧洲哪些行业将受影响?


法媒盘点以下行业可能会受到关税上调的影响最大:


-钢铁行业担忧致命一击


欧时大参报道,根据罗兰贝格咨询公司(Roland Berger)的数据,约25%的欧洲钢铁出口至美国。


法国工业和能源部指出,目前欧洲钢铁行业形势已“极为严峻”,甚至“濒临崩溃”,额外的关税对该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欧洲多国工业部长27日在巴黎召开紧急会议,试图拯救这一行业。


-汽车行业面临陡峭下坡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每年欧美和北美之间的进出口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汽车及其他机动车辆是欧盟对美国出口的前三大商品之一。


欧洲汽车行业近年来因全球需求下降、能源价格上涨以及面临外部竞争而受到冲击,美国加征关税必将加重该行业的困境。


-化工行业恐遭重创


另一个对美出口占比极高的行业是化工和制药领域。


欧盟化工企业表示,他们已经陷入“巨大困境”,并于周四27日要求布鲁塞尔立即采取具体措施,以恢复行业竞争力。


-农产品行业噩梦重演


早在2019年,特朗普第一任期时就已对奶酪、葡萄酒和干邑白兰地等产品征收25%的关税,而美国是法国葡萄酒的最大出口市场。


如果这些惩罚性关税再次实施,对干邑白兰地的打击将尤为严重,因为除了美国,中国也在去年十月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而美中恰是法国干邑白兰地两个最大的出口国(美国38%,中国25%)。


(编辑:夏莹)

摘自欧时网



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

美国VS 欧洲,骂出了“新高度”,放进了“菜单”里

 


【华人论坛】风梁话:美国VS 欧洲,骂出了“新高度”,放进了“菜单”里

2025-02-23 作者:梁扬


最近,特朗普和他的团队(以下简称特团),在欧洲“骂人没商量”。比对特朗普1.0的骂人,“特团”这次是骂得很有艺术性——集写意与工笔、抽象与具象于一身,骂出了新高度与新维度。前天把自诩为民主胜地的欧洲骂成了“假民主”天堂,前几天是把欧洲奉为英雄的泽连斯基骂成了独裁者,而这个“雅号”,欧洲是一致想送给普京的。而美俄密谈不让欧洲“上桌”,让欧洲感到了在“菜单”上的寒意。


特朗普1.0时代,欧洲领导人面对特朗普,心里念叨的都是“你比我强大、独裁,我比你温柔、民主”。这次不一样了,无论是“慕安会”上万斯骂欧洲,还是特朗普骂泽连斯基,都骂出了意识形态新高度,骂出了以实例打脸的新维度。特团不厚道,要从根子上刨欧洲。


关于“新高度”与“上菜单”,风梁话今天只想和您聊一中一外两个成语,外国成语的版权还是前国务卿布林肯注册的。


1,“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特朗普上台刚满月,甩开了腮帮子侃,每一条都信息量很大,除了退群和加税,大部分都在骂人。由于其语言很粗暴、形式很直白、声响很“雷人”、更新很“闪电”,一般无论是格陵兰还是巴拿马,无论是欧罗巴还是加拿大,无论是乌克兰还是小加沙……第一反应都是迅雷不及掩耳。这很正常。


但这次特朗普骂泽连斯基、万斯上门骂欧洲,不但让受骂人“迅雷不及掩耳”,还被补一刀说是“掩耳盗铃”。这怎么讲呢?


万斯在慕安会上,不怎么谈安全,重点骂欧洲人。他称欧洲领导人“关闭”媒体,“言论自由”在欧洲在退步;不按“计划”进行的选举结果就“取消”,直接举例罗马尼亚;还踹了一脚欧洲某高官要在德国复制“罗马尼亚经验”;举例英国法院判在堕胎医院30米处祈祷的反堕胎者有罪;称欧洲的安全威胁来自内部,来自对移民治理的失败,其实就是说欧洲属于一系列的掩耳盗铃操作。美国在职领导人直接以工笔画形式描绘欧洲“假民主”,这是战后首次,堪称骂人的新维度。姑且叫做“以民主之道还制民主之身”。


风梁话猜万斯发言中怼欧洲“关闭媒体”,指的是法国国家视听和数字通信监管局(Arcom)立案、国家最高行政法院落槌,刚刚确认关停了“地面数字电视”(TNT)中的收视冠军——右翼电视台C8,据说主因是明星主持人口无遮拦,骂了一位极左派议员“白痴”,而据知情人士透露,主因是该台老板支持法国极右派,以及该脱口秀节目“言论”太过右倾招致“主流派”不满所致。这个以公权力封杀私营电视台动作,在法国引起“政治打压”与“言论监管”的热议。


2月19日,因为泽连斯基不满被利雅得“美俄会”排除在外,发了很克制的小牢骚,被特朗普抓住一通咒骂。称“喜剧演员”泽连斯基操控了拜登,导致了乌克兰危机的持续,骂人的语气是这样持续的:“泽连斯基这个不举行选举的独裁者,最好赶快行动,否则他很快连国家都没了……”至此,风梁话难免感叹,巴黎圣母院新张“川马泽”三人合影,已如水月镜花。


特朗普喊话泽连斯基“选举”,这让人想起赵本山的小品“卖拐”,“瘸不瘸起来走两步”?这也是特朗普骂术的新高度。


2,不在餐桌旁就在菜单上?


“特团”这次解决俄乌问题,彻底让欧洲知道了自己坐的是经济舱,“二等盟友”,难以与美利坚平视对话。18日,美俄大大咧咧上桌了,俨然头等舱里的开香槟密谈,没有欧洲和乌克兰什么事。这下欧洲意识到严重性了——惊奇蛙声一片。其实,欧洲人的反应总是慢99拍,拜登的国务卿布林肯去年也是在慕安会上,就说过一句名言:“在国际体系中,你不在餐桌旁就在菜单上”,欧洲那时还觉得这只是针对中国,现在好怕好怕,明明是自己离上菜单已经不远了。为了释疑,这不?美国现任国务卿说了,不是不上,时候未到,到候会让欧洲上的。上哪里?欧洲人一肚子狐疑。英国首相、法国总统连续访美,要与川皇当面理论。


在危机时刻,欧洲领导人向来不缺词汇,永远缺的是行动和团结行动的能力。


英国首相称之为“世纪挑战”;法国总理说:“我们正经历历史性时刻,一个世界格局的转折点。”欧盟一位匿名高官(为何要匿名风梁话不太明白)则表示“这真是个不过关就断裂的时刻了”(C'est vraiment un moment oùça passe ouça casse)。


说得都够到位吧?但做了神马呢?欧洲人对待危机的反应,似乎总是惯性多于“德性”,“泥性”多余血性。


爱开会的马克龙出手了,依国家大小,分别在爱丽舍宫开了两次峰会。但由于盟内分歧巨大,成果乏善可陈。法新社对巴黎峰会发稿的标题是:乌克兰:分裂的欧洲人走在十字路口(Ukraine:les Européens désaccordésàla croisée des chemins)。很显然,此次爱丽舍宫峰会面对美欧关系、乌克兰问题的质变,并未能拿出欧洲团结应对的有效方案。除了高喊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和经济支持,加码制裁俄罗斯等老套路外,在未来停战后联合派兵乌克兰维和、建立独立的欧洲军事、外交框架以抗衡美、俄碾压等关键问题上,仍然各怀心事,难以形成合力。在“派兵维和”问题上,目前只有英国、法国与瑞典表示“愿意”,德、意、西、波均明确反对。


20日,忽然传来好消息,据说英法联手组建三万欧洲“保障军”,但法国军事评论员马上打脸小马哥了——英国法国就是把吃奶力气使出来,最多凑1万人,还得征求特朗普和俄罗斯同意。据说啊,保障军既不是下地打仗的军,也不是蓝盔维和部队,好像介于两者之间,哎呀,不得不赞叹欧洲人的创造力。风梁话实在匪夷所思:1万人呆在战后乌克兰,真能保障欧洲安全吗?一边是美国公司在挖矿,四面是从克里米亚到顿巴斯的俄罗斯“楚歌”,结果还是欧洲花纳税人的钱去做“天涯沦落人”。


还有,大多数观察家不明白为什么还没谈判,美国就大幅“让步”,把底牌通通亮给普京——乌克兰领土回不去、进不去北约、美国不派兵维和……其实,你如果不是“掩耳盗铃”,就会听到特朗普从未变过的铃声——俄乌冲突的起因是北约东扩,而他若在任不会任北约东扩,不管他与普京在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还是有谋而合,他们俩思想高度一致。


近来,在欧洲舆论圈,经常听到将美俄谈判比作雅尔塔会议--美俄瓜分世界,从来没欧洲啥事;也有人提“慕尼黑协定”,这个,风梁话感觉欧洲人透露出泪点上的自省意味了,因为慕尼黑是英法意一道儿“绥靖”了德国,任其瓜分捷克……而2014年法国总统与德国总理共同主理默认“克里米亚归俄”为代价的“明斯克协议”,是不是有点重复历史的意味呢?风梁话有疑问无答案,您自己琢磨吧!


(本栏目文章为一家之言,不代表本报立场)


摘自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