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佛教如何養生的嗎?
2010-12-16 本文行家:樸至
佛教大師大多長壽,他們吃齋念佛,調養身心,延年益壽。因而即使非佛教徒,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學習佛教的養生之道,以求長壽。
佛
隨著社會的日趨發展,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我們信佛的人大多數都知道禮佛、拜佛、誦經、做善事,卻還沒有真正理解佛法和養生時時相連的重要性。
當寺院的晨鐘迴響在山野、平原的每一個空間,也正是迎接黎明東方日出的莊嚴時間。這時,太陽升起,大自然開始了新一天的甦醒。我們人體的各個器官開始了新的代謝,人們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無論你做什麼工作,都必須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在這裡,我根據前人的養生經驗,告訴大家:跟著太陽走,這是一條符合大自然客觀規律的養生之道。
現代人多病,與睡眠不足有關。因為人體內的細胞每天都有死亡,每天也必須有相應的新細胞補充。受太陽引力的影響,人體細胞大約從21:00——3:00生長的最快,正如秋天夜間,在莊稼地裡能聽到植物拔節的聲音一樣。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節律大致相同。人如果睡眠過晚,體內不能產生足夠健全的細胞彌補衰亡的細胞,人的整體素質就會下降,時間長了就會生病。超過亥時(21:00——23:00)睡覺,第二天補覺都難以換回損失。 “多睡不如早睡”。
最好選擇早睡早起的生活方式。亥時睡覺,早晨與太陽升起一同起床。形象的講:太陽醒咱醒,太陽睡咱睡;別跟太陽'對著幹'。一陰一陽謂之道,萬物生長靠太陽,隨太陽的陰陽變化安排生活,才能吸收太陽的陰陽能量。
我們信佛是一件好事,從佛法上講,你前生和佛有緣,今生才能更好地去為佛法而生,養浩然正氣。只要你真正覺悟了,你才能取得他人所不能有的真正解脫和歡暢。我倡導自然信仰、科學信仰。自然信仰就是打破舊規陋俗,誦經在不耽誤工作生活的情況下誦經,特別是我們在家的居士,你總不能為了信仰,天天到寺院裡去誦經,去做佛事。你要明白,信仰就是讓人們去做好人好事,別做壞事,多做對國家對人民有益的事,才是真正的佛信徒。科學信仰就是不論你誦什麼經,都是與科學分不開的。經書說的是大知識、大智慧,用我們現代就是科學,你要悟出經書的真正含義。有些信徒有病了,不去醫院檢查看大夫,而是懺悔自己是否經文誦好啊!心不夠誠啊等等,這樣不但沒有治愈他的病疾,反而使自己的病由小病發展成大病了。這時,佛菩薩是不會救你的,因為你太痴了。你為什麼不去悟呢?大知識多解善術,你只會誦經,不去覺悟他的真實意義,你所受的痛苦只有你自己去承受。
人生處在難和易之間。有悟性的人難事易做,悟性差的人易事難做。我告訴大家一件容易做的事情,當你把身體調養得舒適,心如止水,容光煥發時,你會發現周圍的事一事百順;反之,五臟不合,心煩氣燥,目倦神疲,周圍的事情必然雜亂無緒。這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世界萬物,陰陽居內,中正和諧,事物方興。人的身體好比一部手機,只有性能好,才能與通信網連接得當,發揮良好的效應。反之,效果就很差。所以要想幸福美好地度人生,首先要學會調養身體平衡。這個可視的物質身體健康,才能形成一個等量的、無形的、順利的“生物場”,人們俗話稱它為“運氣”。運氣從來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誰有健康的身心,誰就會有好的“運氣”。
隨著科技發展,文化繁榮,電視、電腦已進入中國社會各行各業及平常百姓家。特別是電腦的使用,已經成為男女老少進入21世紀的“通行證”之一。當前,人們正盡情地享受著電視節目的豐富多彩和電腦的快捷方便,但必須注意的是:有些人總是長時間地看電視或用電腦,每天少則幾小時,多則十幾個小時,長此下去,由於屏幕輻射,肝、腎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比如:有些人不明緣由地出現眼睛乾澀、發紅、頭暈目眩、心緒不寧、煩躁發火等現象,這是“久視傷肝”,導致了肝虛的症狀;有的人腰酸背痛,精疲力竭,困乏多覺,這是因為“久坐傷肉”,出現了脾虛的症狀。因此,用電腦,看電視,每次不要超過兩個小時,中間要休息,緩沖一下。
佛教為什麼能在中國盛行幾千年的歷史?因為它可以讓大家忘記諸多煩惱,心靜則神清。你真正信佛以後,就會每天思考著去做力所能及的善事,拋棄思想上存在的不益生命的壞事。你靠近善良了,遠離罪障了,你的心理負擔沒有了,陰陽平衡了,身體就健康了。還有就是佛教很講究作息時間的。晨起、午休、晚課,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加上提倡吃素食,不吃肉類等油膩的食物,保持腸道通暢,對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寺院裡的方丈老和尚有很多長壽的,都是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人生一世,來去匆匆。因果轉換,各有使命。我的志向就是把佛教與中醫養生回歸到簡單的易於大家掌握,以便還給大眾。清朝醫學家王世雄所著《潛齋醫學叢書》說:“天下第一好事,莫如救人之命,醫者存心濟世,即為救命之人。救窮人一命,功勝救富人十倍……窮人赴工度日,病一日則少一日柴米之資,焉能有餘錢以延醫服藥乎……窮人死後,必致父母無養,妻兒離散,醫者不察,往視貧病而疏忽,見富貴而慎重,殊不知貧病尤當慎重也”。明朝醫者倪士奇所著《兩都奇案》說:“學不貫古今,識不通天下,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衣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
佛教認為,治病要對症下藥,藥物、飲食、養生和運動(如瑜珈術、太極拳、習武等) 、按摩法和修定法(靜坐) 等,都是對治方法,而這些方法與中醫養生治病的方法融為一體,成為中國養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佛教的觀點,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種:一、為四大不調。即地大病相為身體沉重,堅結疼痛; 水大病相為飲食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則會全身發熱,大小便不通;風大會引起肺悶,氣急嘔吐;二、貪瞋痴毒,貪是對於自己的喜愛境生起染污耽著的心;瞋心起時,血脈賁張,容易引起高血壓、心髒病復發等疾病;痴是愚昧無知,不明事理。
佛教認為一切物質存在常性、無我性,只有心靈是獨立的、自由的。永遠維持心靈的寂靜,保持與靈魂的一致,那麼健康長壽、永葆青春不過是取恒河一滴水那樣簡單。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佛學是一門傑出的心理學。佛學修持心性是要達到智慧的圓滿,斷除一切煩惱,這樣一來平衡了心態,尤其是樂觀看待生、老、病、死。佛教“禪定” 的理念與方法是佛教養生的一大秘訣,人人都可以通過修禪充分調動自己身心本具的巨大潛能,從而實現祛病強身,悅情養性,延年益壽。
佛教對於人的生死乃至所有生命的生死問題作了深人的探討,它把整個人生分成十二彼此互. 條件或因果聯紊的環節。即十二緣起,認為生命是由“因” 與“緣” 和合而成,人生的痛苦、生命和命運都是因緣和合的表現。十二緣起依“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 的法則而流轉不息。這就揭示了生死流轉的因果關係,一般性地反映了人的感覺、感情、慾望、行為的產生過程和由生到死的生命變化過程。
只有心靈是獨立的、自由的。永遠維持心靈的寂靜,保持與靈魂的一致,那麼健康長壽、永葆青春不過是取恒河一滴水那樣簡單。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佛學是一門傑出的心理學。佛學修持心性是要達到智慧的圓滿,斷除一切煩惱,這樣一來平衡了心態,尤其是樂觀看待生、老、病、死。佛教“禪定” 的理念與方法是佛教養生的一大秘訣,人人都可以通過修禪充分調動自己身心本具的巨大潛能,從而實現祛病強身,悅情養性,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