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马克龙访华 下“和”一局战略“大棋”

欧时社论】马克龙访华 下“和”一局战略“大棋”

发布时间: 2018-01-10 21:11:28   来源:欧洲时报 浏览次数:1496 评论:0
【欧洲时报社论】如果说法国的外交风格,往往不同于其它西方大国的话,年轻的马克龙总统的外交风格也明显区别于其前任。开放而不排斥,弃“意识形态为先”,尊重对方历史文化,是其外交的关键词。在他结束对华首次国事访问之际,这个风格也得到彰显。
马克龙此次访华,走丝路起点、谈文化融合、挺创新经济、送法国骏马、敬一战华工、赞旅法华人,可谓处处给人留下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其影响力在中国大地,可谓风行雨散、润色开花。当他结束访问之际,留给中国民众的是与法国领导人、法国民众与法国文化更加亲近的正能量。马克龙外交,能促进“民心相通”,应该是法兰西“软力量”的体现。
与其他西方元首盘点访华成果多以签单金额为指标不同,马克龙及其团队没有透露经贸合作的具体金额。但这并不能说明其数额不大,据悉,中国公司与阿海珐一个合同就涉及100亿欧元,只是马克龙最看重的不是这点眼前利益,他或许也不认为这是中方给法国的大礼包。马克龙下的是一盘“战略”棋局,为法国,也为欧洲。其目的也不是赢棋,而是“和”棋,也就是“双赢”。
也许最令西方媒体浩叹的,莫过于此次马克龙各种场合高调力挺“一带一路”倡议。他们认为,马克龙应该低调一点,模糊一点,留有余地。但这恰恰不是马克龙的思维方式,他赞“一带一路”,并非为讨好中国而换取订单(这个公式,在西媒中很流行),而是在其他大国的国家战略中看到了法国(欧洲)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他秉承“开放思维”与“去意识形态化”,自然得出不同的战略定位与结论。
而从反面,马克龙也看到了西欧抵制“一带一路”的不良后果。据法新社报道,他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新丝绸之路的项目上,“我们必须在欧洲层面有一个共同立场”。“我们不能摒弃这项倡议,那将带来后果,也将是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战略错误。”
因此,马克龙挺“一带一路”,并非此访送给中国的礼包,而是一个正确的战略考量。法国与欧洲必须搭上这列国际快车。
马克龙在西安说,“一带一路”不是“单向”的,言下之意,法国与欧盟也将带给“一带一路”其发展观念、诉求、技术与其他优势,也强调的是“多边”与“双赢”。这与中国说的“一带一路”是“共建、共商、共享”的“全球公共产品”的理念不谋而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此前会见马克龙时谈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曾指出“法国也持相似的理念,两国可以超越社会制度、发展阶段、文化传统差异,增进政治互信,充分挖掘合作潜力”。
多边主义、务实开放、尊重对方文化传统,在和平发展、气候变化等重大全球发展问题上持相同立场,法中两国这些共同点,使马克龙此次力挺“一带一路”成为某种国家战略的必然。
马克龙此次访华除支持“一带一路”外,凸显文化融合,也是其访华的重要符号。马克龙在西安,除了参观兵马俑致敬中国古代文明,还特别提出参观为玄奘取经归来建立的大雁塔凸显“双向”意味,还特意参观了一个清真寺,表现其宗教融合而非文明冲突的理念。讲话中除了向中国文化致敬也提到西安也有很多外来文化影响的印记。凡此种种,马克龙确实塑造出文化底蕴深厚的法国,不同于“没有文化”的国家,有自信与中国下好这盘战略合作的大棋的风范。
可以说,此次马克龙访华的最大成果,不是法国牛肉重上中国餐桌,也不是中国买百架空客,而是在“美国优先”的大国单边主义阴影下,向世界昭示了法中两国在发展理念与文化上的相向而行,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观念的相似,以及法中两国元首在务实开放、多元双赢等等理念上的默契。
马克龙在国内政治上,喜欢用“转型”这个词汇,说明他不满足于具体的“改革”,而是重视国家在全球化环境下,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实现发展观念更新。马克龙此次成功访华,向世界诠释了他作为新一代政治家,领导欧盟在“新时代”与美国、中国三极巅峰对话的可能。
马克龙首次访华,下“和”了一盘战略大棋。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期待,法中关系借此次马克龙成功访华的东风,务实求真,锐意进取,优势互补、文化互鉴,大胆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把法中紧密持久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向新的高度。
(编辑: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