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間佛教是近代佛教運動的一種。民國初年開始因應儒家倫理、基督教慈善、科學思潮的一種佛教運動,有其時代性的階段功能。“人間佛教”是從太虛大師在民初倡導的“人生佛教”中思考現狀而做出的思想推進,後來由印順法師、證嚴法師、聖嚴法師、星雲法師等近代法師推廣。



    1 人間佛教的思想
    2 人間佛教的影響
    3 後人間佛教的發展
    

人間佛教的思想

釋迦牟尼佛在人間出生、在人間成道、在六道各地為六道眾生說法、在人間入滅(涅槃)。他的一生離不開人間。以佛教的觀點來說,「佛是已經開悟的凡夫(指一般人);凡夫是未開悟的佛。」佛教的許多道理,並非虛幻而不實際的。很多的道理是可以應用在現代人類的生活中,而不是出世、避世的思想。所以,人間佛教注重入世而非出世;重視利他而非自利;更注重度生(照顧活著的人)而非度亡(超度已去世的人)。

人間佛教有以下六個特點

    人間性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幾乎都在人間度過,他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人物,而非一個虛擬的神靈。所以佛教應該要更貼近人的需求。

    生活性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是離不開日常的生活的。他在經典中明白的告訴人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做人處事,佛法不只是出世間法,尤其大乘佛教更是注重自利利他,幫助他人的佛教。

    利他性

佛教強調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佛教是講求救度眾生的,所以不僅要自利,更要利他。所以佛教徒也常常行慈善事業,就是一種「利他」思想的表現。

    喜樂性

在佛教的思想中,釋迦牟尼佛長久以來即發願要使一切的眾生離苦得樂。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永久的快樂。所以佛教當然也要讓所有的人們得到快樂,遠離痛苦。

    時代性

釋迦牟尼佛出生於2500年前,但是到現在他所說過的教法仍然存在這個世界上並且仍然正確而清楚的指引著人們。所以佛法是可以隨著時間的改變,而以不同的方式契合人們,與人們相對應。

    普濟性

佛陀一生都希望能救度一切的眾生,不論是人類還是非人類,佛教徒或是非佛教徒,他是沒有例外而普及的對待一切眾生。
人間佛教的影響

人間佛教的思想由太虛大師提倡之後,後來有印順導師、星雲大師等人繼承。印順導師可以說是中國人間佛教的先驅者之一。而星雲大師自1948年來台灣之後,便以許多貼近當時人們的喜好或者潮流的方法傳播佛教,例如以電視、廣播、組織佛教歌詠隊……等。而後台灣的佛教也因為這些法師的提倡,更走入在家眾,也更貼近人們的需求。

現今台灣推行人間佛教的道場及團體有:

    星雲大師所創的佛光山及國際佛光會
    證嚴法師所創的慈濟功德會
    聖嚴法師所創建的法鼓山

這些道場或者團體除了專心於弘法外,也全力投入慈善事業。除了增進大眾對佛教的觀感外,也為社會貢獻更多的心力。
後人間佛教的發展

作為一種佛教運動,人間佛教有其時代性的階段功能。發展到後來,受日本少數及其他企業管理影響所出現的過度山頭即宗派主義,例如為已過逝的山頭領導人,以人工方式塑造假的「肉身不壞」,以供瞻仰。隨著時代改變進步,人們不只需要更多活動與更多會員,還需要更有深度、永續的心靈佛法,於是佛教界提出更適合時代的佛教運動,包括素直佛教、入世佛教、綠色佛教、地球佛教等等。
外部連結

    佛光山
    佛教慈濟功德會
    國際佛光會
    法鼓山